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赶紧补上价值判断教育的短板

时间: 2017-05-22  文章来源: 上海证券报
  证监会前不久部署了今年专项执法行动第二批案件,这批案件主要集中于打击、查处炒作次新股等恶性操纵行为。这项专项行动不但能打击证券市场的违法犯罪行为,也是在为发行制度改革深化的实施创造条件。
  沪深股市运行20多年来,打新炒新、哄抬新股的风气延续至今,已形成了一种固定思维和格局。对于新股不败的原因,市场上有着不同的认识。一种认识是,新股不败是因为新股稀缺,是供给不足,只有加大新股的供给力度才能打破新股不败的现状。笔者认为,造成新股不败的原因是新股的红利性,只要拿到新股就能百分之百获利(历史上也曾出现少量破发),而这种红利如体现在一只新股上就是翻番、翻几倍的收益。如果用供给不足解释,那多年来沪深股市IPO家数和融资额多次位居世界冠军,且曾几连冠。从2016年开始新股发行逐渐步入常态化,现在每周发行在10家以上,有时一天就发行3家。虽然这些公司股本较小,融资量不大,但新股供给绝不能说少。然而新股上市后,连续几个涨停已属“规定动作”,连续十几个涨停属“一致行动”,用供需矛盾如何解释呢?由于新股有红利,所以社会上的各路资金都涌进来打新股,前些年打新资金曾达到几万亿之巨,如果整个社会上的资金都涌进来承接新股融资,那新股发行量再增加多少倍社会资金也接得住,新股照样不败。正是从这个角度,笔者非常赞成市值申购,因为这堵住了没有市值的社会资金入场,但新股上市后的炒作不拥有市值的社会资金是可参与的。
  显然,弄清新股红利是怎样产生的问题,才能对症下药。在股市创立初期,新股发行实行的是行政定价,以20倍市盈率为定价标准。20倍市盈率被当时的市场认为是有投资价值的,这就造成了投资者对新股的青睐,造成了上市后价格的上涨。虽然发行制度在不断改革,也做过不少探索,但新股定价一直受着行政限制,始终没有完全市场化。比如询价时要去掉最高报价,定价要比较同类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实行窗口指导等。但新股上市后过高的溢价,也不全是发行定价没有完全市场化造成的,这与投资者没有形成价值投资理念、市场上一些行为不轨的人偏好炒新特别是操纵新股、次新股的价格有关。
  4月末,全国人大常委会对《证券法》修订草案二审稿进行了审议,会议传出的信息是,证监会根据相关规定正在积极开展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准备工作,包括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强化证券交易所一线监管职能,严厉惩治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证券违法行为等,为推进股票发行制度改革创造条件。笔者认为还应当加上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就是从现在开始提高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判断公司投资价值的能力。这项工作是个难点,也是过往工作的一个短板,必须着重补一补。
  推进股票发行制度的改革深化,核心是对信息披露要求的全面化和深刻化,凡投资者需要的信息都要披露,给投资者一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公司,而公司的投资价值,由投资者判断。那么,已习惯了按时申购的投资者如何能适应?发行制度改革将打破行政对定价的干预,新股定价必将分化,有的可定价几十倍市盈率,有的定价十几倍市盈率也未必发得出去。上市以后有的还要上涨,有的基本不上涨,有的会破发,整体上和发行价接轨,或略有上涨。所以,为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做准备的工作之一就是取消新股红利,第一步先要降低新股红利,而降低新股红利又要先打击对新股、次新股的炒作和操纵,去掉新股上市定价的水分。
  美国卓越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彼得·林奇认为,判断一个公司的价值根本在于其利润,根据利润增长率来划分其属于成长型、稳健增长型还是缓慢增长型公司,同时分析其利润是怎么来的,是靠主业的正常经营,还是其他途径。他告诉人们要远离热门行业,远离市场热点,避开机构投资者,成长型的公司在确定了其成长性之后晚一些买也不迟。而我们现在的大量的中小投资者,大多是看资金流向,找市场热点,跟板块轮动,以期在市场博弈中获取收益。为了使中小投资者能适应新股发行制度的重大变革,须赶紧补上价值判断教育的短板。
  (作者系资深市场观察分析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