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股市还是楼市投资者面临两难迷局

时间: 2017-05-16  文章来源: 金融投资报
  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说,手中的资金是投资股市还是房市,这是一个问题。
  今年以来,房市的火热与股市的低迷形成了鲜明对比:从一线城市蔓延至二三线城市的涨价潮让潜在购房者头脑充血,尽管限购限贷政策频出,但坚信房价会继续上涨的人不在少数;而经历过股灾3.0的A股市场元气尚未恢复,市场稍有风吹草动投资者便如惊弓之鸟,赚钱效应缺失、增量资金“怯场”成为当前股市的致命伤。
  “钱总是往热火的地方跑”是资本的天然属性。2016年工农中建四大行新增贷款超过60%投入了房地产,数据令人震惊。
  老百姓投资房市的逻辑是不管如何调控,房价向上攀升的步伐从未停歇,这和股市一遇调控就飞流直下截然不同。楼市的生猛让每一位等待回调入市的投资者一次次地踏空,你越不敢买它涨得越凶,久而久之,凡是认为房价会跌的判断都会被市场“打脸”。尽管地球人都知道中国的房价已经高得离谱,但是房价只要不跌,泡沫只要一天不破,其他一切都不足以阻挡发烧的投资者。毕竟楼市的投资者不像股市的投资者,没有经历过痛彻心扉的资产大缩水,和股民被“锻炼”得万分坚强的内心相比,其心理承受能力还需要实践来验证。
  和止不住上涨步伐的楼市相比,目前股市的投资氛围实在水深火热。从4月份以来的一阵连绵下跌,让经历过股灾后刚刚看到点希望的投资者再度被兜头浇了一瓢冷水。前期热门概念股在监管风暴下纷纷杀跌,所有的热点均被扑灭,新股密集发行的抽血效应让增量资金难以为继,在宏观经济向好和上市公司业绩好转的利好声中,A股不涨反跌的奇葩走势再一次让分析人士出言悲观,让各类投资者胆寒。
  房市股市如此背离的走势未来如何演绎?这是身陷其中的投资者关注的问题。房地产税列入人大立法规划,五一过后北京对楼市率先实施 “定向加息”,多地银行收紧个人房贷,金融去杠杆使投机购房者丧失了加杠杆的机会,之前房地产过热的城市会逐步降温。随着未来房地产长效机制的建立,“房子是用来住的而不是用来炒的”将通过市场化手段来完成。房价最终不会只涨不跌,那些借助高杠杆手握N套房的投机者,其面对的资金成本增加的风险或将逐步累积,而一旦房价下跌,在买涨不买跌的投资心态下,不动产变现的难度要远比卖出一只风险股困难得多。
  目光转回风雨飘摇的股市,本轮调整源于金融“去杠杆”,但银行清理委外受影响的主要还是债市和房市,就股市而言,由于行情长期鸡肋,大盘存量资金博弈的特征十分明显,吸引增量资金入市和寄望炒房资金加盟成为泡影,股市的杠杆率早已回归正常状态。整个金融行业的“去杠杆”,对股市的影响更多在于心理层面,这与两年前股市大力清查违规资金有着本质的区别。然而股市依旧任性下跌,监管风暴只杀股市难杀房市的戏码再次上演。抛开害怕股灾重演的恐慌情绪,管理层每周雷打不动地放行10只新股批文;对大股东减持的约束迟迟不见踪影;对股市背离经济向好、上市公司业绩好转的反向走势不管不顾,这样真的好吗?
  房市要回归居住属性,股市要投融资平衡,这绝非短期能够实现的。那么,身处其中的投资者该如何选择,这是一个两难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