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成分股权重计算方式引发指数估值差异

时间: 2017-05-13  文章来源: 证券时报
【明远之道】 不同的估值方法,会对指数的估值造成不小的差异。 投资这个工作,虽然大局观非常重要,但是细节也不可或缺。如果投资者不够细致,那么很可能因为一个非常小的东西,造成不小的偏差。 比如,笔者经常听到一些投资者说,根据某个指标,就可以轻松选出好股票。确实,指标可以提供一些参考,而且根据一些指标筛选出来的股票,其中是好股票的概率很大(最典型的就是股息率),但是没有任何一个指标是万能的。任何一个指标,其中还蕴含了不少细节,这就更经常为一些投资者所忽略。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看看一个日常研究中大家习以为常的东西,是怎样蕴含不可不察的细节,这就是指数的估值。对于很多投资者来说,指数的估值是现成即可得到的东西。 但是,不同的估值方法,却会对指数的估值造成不小的差异,这又是不少投资者始料未及的。在对一个指数进行估值时,如果对成分股的权重采用不同的计算方式,会带来怎样的差异?这里有两种常见的计算方式:成分股指数权重法和成分股市值权重法。 成分股指数权重法,顾名思义,就是对成分股的估值权重,采用和指数中成分股权重一样的配比。成分股市值权重法,则是在计算成分股对指数估值的权重贡献时,不使用指数中已有的成分股权重,而是用成分股的总市值取而代之。 这两个权重分配方法,看起来只是很细节的一个问题,但是在对指数进行实际估值时,却会产生不小的差异。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在本文中使用的机构资讯提供的指数权重,仅为最近可得的数值,且精确度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足够,所以此结果仅为参考,并非完全精确。不过,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两种权重分配方法下,指数估值的差异所在。 以上证50指数为例,按2017年5月10日收盘价计算,指数权重法得到的市盈率(PE)估值为10.82倍,市值权重法(按A股收盘价乘以总股本计算总市值)得到的PE估值则为10.29倍。同样,从市净率(PB)估值角度,按指数权重法得到的PB估值为1.32倍,市值权重法得到的PB估值则为1.17倍。 这种差异,主要由一些权重股的权重不同导致。举例来说,在上证50指数中,指数权重减去市值权重得到的差额,中国平安达到5.4%,农业银行达到-4.1%,中国银行达到-5.1%,中国石油达到-8.1%,工商银行更是达到-9%。也就是说,以工商银行为例,其在上证50指数中的权重只有2.6%,但在上证50成分股加总的总市值中,其总市值占比达到11.6%,比上证50指数编制的权重少了整整9%。 不过,对于小公司指数来讲,这种区别目前看来比较小。中证500指数的PE在指数和市值权重法下分别是34.68、33.42,PB分别是2.50、2.52。创业板指数的PE在指数权重法和市值权重法下分别是35.83、38.11,PB则分别是4.34、4.46。 但是,这种相对较小的差异,主要是由当前小公司指数成分股大小相对均等导致。如果这些指数在未来结构出现改变,那么不排除这两种估值方法算出来的数据,会有更大的差别。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指数的估值来说,采用不同的估值口径,会得到一些不同的数据。这些数据之间差异的来源,很可能不是由于指数本身的区别,而是由于计算口径的区别导致的。 因此,投资者在进行指数的估值比较,特别涉及一些跨市场的指数估值、历史数据、整体估值分析比较的时候,需要格外留意所采取的估值方法,其细节到底为何。这样才能在投资的时候,做到理更明、心更定、手更稳。 (作者系信达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研发中心执行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