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今日头条

时间: 2017-05-05  文章来源: 聚源数据
“中亚通”指点中企“丝路”投资之道 时下“一带一路”建设如火如荼,其中“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我国关联最紧密的是中亚五国,他们的市场潜力与我国经济的互补性越来越为国人所知,前去投资的中国企业络绎不绝,项目纷纷落地。(上海证券报) 商品全线大跌 资金提前撤退? 5月4日,国内商品市场再现大面积跌停,黑色系板块全线溃败。截至收盘,铁矿、热卷、橡胶、郑醇4个商品主力合约均封于跌停板,螺纹钢期货盘中跌停,螺纹、焦炭、焦煤的主力合约跌幅分别为6.15%、6.01%和5.75%。其他板块中,PVC跌幅为4.02%,沥青、沪铜、玻璃等商品跌幅都超过3%。在商品研究人士看来,当前商品市场基本面尚可,资金退潮可能是导致大跌的重要原因。(上海证券报) 云天化1元转让亏损资产被问询 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转让资产所出具的评估报告的监管力度正在加强。云天化日前公告披露,拟以1元的价格将亏损严重的控股子公司青海云天化国际化肥有限公司转让给关联方云南省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这一举动随即招来交易所的关注及问询。(上海证券报) 为扭亏突击卖股权 *ST钱江年报遭问询 靠着去年底突击转让子公司股权,*ST钱江在连续亏损两年后,于2016年扭亏为盈。不过,这也引起了监管部门的关注,5月2日,深交所向公司发出年报问询函,要求其说明丧失对相关子公司控制权的时点的确定依据及合理性、确认处置股权收益的依据及会计处理过程等。(上海证券报) 现金贷乱象重重 监管出手在即 只需手机申请,最快几分钟就能借到三五千元。去年以来,此类通过互联网平台服务小微群体的“现金贷”业务迅速崛起,业内人士估计规模近1万亿元。不过,一些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存在虚假宣传、暴力催收、高利贷、侵犯个人隐私等问题。(中国证券报) 2016年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大起底 随着上市公司2016年年报披露收官,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也揭开神秘面纱。从个人薪酬来看,海通证券总经理助理林涌取代方大特钢董事长钟崇武,成为新一届A股“薪酬王”。从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总额来看,制造4个“千万级”年薪高管的泛海控股位列榜首,并成为房地产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水涨船高的一个缩影。从行业来看,非银金融、银行和房地产上市公司平均高管薪酬总额位居前三位,银行业同时是高管薪酬总额降幅最大的行业。(中国证券报) A股万亿商誉“排雷”进行时 经过多年资本市场并购重组的不断发展,A股上市公司商誉急剧膨胀,至今已破万亿规模。随着上市公司遭遇商誉减值“地雷”案例逐渐增多,其中暗藏的风险也开始逐渐暴露并被市场所认知,目前包括上市公司、监管层以及投资者均已有所行动,合力“排雷”。(中国证券报) 债市破位:去杠杆屠“牛” 警惕“底”下沉 在10年期国债突破3.5%心理关口之后,债市在下跌的道路上似乎已刹不住脚。5月4日,中国债券市场再现大跌,10年期国债收益率进一步上行至3.55%,10年期国开债则逼近4.3%。(中国证券报) 机构预测4月新增信贷均值7328亿 社融超去年同期 近期金融防风险监管持续加强,叠加季节性因素,多家机构预计4月份新增信贷均值为7328亿元。另一方面,由于表内谨慎、发债不利,非标仍有市场,外币贷款需求亦回升,多家机构预测新增社会融资规模或将远超去年同期,集中在10000亿元左右。(证券时报) IPO发行审核“严把关”成为常态 今年以来,新股首发(IPO)审核速度有所加快,而上会企业在发审环节的否决率也逐步上升,发审趋严态势已经确立。(证券时报) PPP持续升温 法律监管要跟上 今年以来,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持续升温。财政部数据显示,一季度PPP净增落地项目增长28%。此前PPP项目落地难、落地率低,一季度PPP项目落地加快显然是一个重要进展。但我们在关注项目落地率的同时,也应该关注项目的规范实施和风险防患。(证券时报) “股债商”齐齐低迷私募高管:活水短期已成泡影 2017年年初以来,在国内金融去杠杆逐步推进的背景下,资金紧平衡成为常态,各类市场的投资难度日趋加大。近期,股市、债市和商品三大市场均表现疲软,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一季度勉强取得正收益的私募行业再度步履维艰,且机构资金配置谨慎,有业内高管表示,期待中的活水短期已成泡影。(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