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产业资本“想减何太急”

时间: 2017-05-04  文章来源: 中国证券报
屋漏偏逢连夜雨,4月以来,沪综指累计下跌2.7%。就在市场偏弱运行之际,产业资本却加速离场,4月以来净减持金额为20.88亿元。分析人士指出,产业资本增持时,往往意味着公司股价严重低估,市场又处在较低的位置,未来公司股价有可能出现较大的涨幅。而产业资本减持时则正好相反,意味着公司未来业绩增长有可能下降,股价严重高估,净减持对市场流动性造成扰动。 产业资本4月以来净减持20亿元 数据统计,4月以来沪深两市共有150家上市公司出现增持,增持市值为123.23亿元;同时有91家上市公司出现减持,减持市值为144.11亿元。近1个多月两市产业资本净减持金额为20.88亿元。 “从供求方面来看,净减持是增加了股票在流通领域的供给。不过,这一统计结果仅代表产业资本对个股的态度。跟踪发现,产业资本增减,对股票走势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无法得出正相关和负相关的结论。而基金、保险等机构的增持、减持,多数情况下,因为持股比例在5%以下而免于信息披露,无法动态察觉。”西南证券首席分析师张刚指出。 结合股票走势来看,4月以来公告增持市值最多的前五只股票是新湖中宝、金科股份、中泰化学、华闻传媒和爱建集团,增仓市值分别为17.03亿元、14.80亿元、13.08亿元、11.19亿元和10.37亿元。上述股票4月份涨幅分别为-2.66%、9.47%、-5.72%、0.83%和11.87%。 同期公告的减持市值最多的前五只股票则是冀东水泥、尔康制药、天神娱乐、华映科技和海信科龙,分别为31.39亿元、11.28亿元、9.17亿元、8.29亿元和8.12亿元。对应4月以来累计涨幅为47.42%、-1.49%、4.48%、-8.21%和1.76%。 新时代证券研发中心研究总监刘光桓指出,产业资本增持的时候,往往意味着公司股价严重低估,市场又处在较低的位置,未来公司股价有可能出现较大的涨幅,而产业资本减持则正好相反,意味着公司未来业绩增长有可能下降,股价严重高估,不看好公司的未来,市场又处在较高的位置,产业资本获利丰厚,减持动力大大增强。 增减持背后推手 在减持过程中也有一些有趣甚至奇葩的现象发生。例如京汉股份,4月16日晚间,京汉股份发布公告,公司实控人和控股股东计划在未来6个月内,通过二级市场或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公司股票不超过200万股。但是京汉股份控股股东京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所持有的3.35亿股全部为受限流通股,并且到2018年10月29日才能实现解禁,这与公告中控股股东计划在未来6个月内减持不超过200万股形成了极大的矛盾。业内点评为:“想减何太急”。 对于减持的原因,早前有各种五花八门的理由,从为结婚到为孩子交学费,再到理财、还债……今年以来,此类理由都被“个人资金需要”“企业发展需要”之类表示笼统带过。 张刚分析认为,高管进行减持的原因五花八门,而对于减持的原因并不属于强制披露的内容。多数法人会以解决资金需求为理由,个人则以改善生活等等作为原因。无论是首发原股东限售股,还是定向增发限售股,股权激励一般股份,只要按照相关的规定实施信息披露,减持股数满足法规要求,就可以进行减持。所以至于什么原因,法规上并未要求进行陈述。因此,进行减持的股东往往模糊处理,对于后续是否进一步进行减持,也不一定会进行表述。 “急于减持,表明产业资本对公司总体市场后期普遍看淡,公司股价估值明显偏高,存在较大的套利空间。”刘光桓说。 有的高管急于减持,也有的高管对于公司后市十分看好,连连增持。如温氏集团在4月份便经8位高管连续增持27次,合计增持2.57亿元。 张刚指出,产业资本增持基本上会分为现阶段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的增持和外部人的增持。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的增持,相当于父亲夸儿子好。在上市公司中拥有权益的股份达到或超过该公司已发行股份30%的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每12个月内增加其在该公司中的股份不超过2%的,可先实施增持行为,增持完成后再向证监会报送豁免要约收购义务的申请文件。否则的话,持股比例在达到30%的股东进行进一步增持时,需要向全体股东发出要约收购,可能会影响到上市公司地位。 “外部人增持相当于外人夸孩子好,更具有公信力。此类股东每增持5%需要发布举牌公告,如果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较低,则可能失去控股权。两者均会促成股价上涨,但后者效应更强一些。不过,重点需要观察的是增持的持续性。”张刚说。 减持对流动性造成扰动 回顾上半年整体增减持情况,数据统计显示,其中有394家上市公司获得产业资本增持503.33亿元,有502家获产业资本减持686.86亿元,合计产业资本净减持近184亿元。 “净减持对市场有一定影响。”刘光桓表示,一方面是减持给市场的资金面带来压力,形成一定的抽血作用,特别是目前存量资金博弈的状况下,市场资金面将受到考验,如本轮春季行情始终攻不上3300点,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重要股东的大量减持抛售,直接加大了市场的抛压;另一方面对市场心理上造成重压,市场信心本来就不足。而减持行为基本上都是逢高减持,说明这些股东对本公司的未来不看好,给二级市场上投资者长期持股信心带来冲击。 去年底今年初山东墨龙大股东减持便较为典型:先是发布扭亏的业绩预告,包括控股股东在内的两个大股东随后大手笔减持,减持完业绩立即修正为大幅预亏,股价随之下一个台阶。 “产业资本在二级市场增减持股份,还要进一步规范,按照一定的法律法规进行,要坚持打击内幕交易、操纵股价行为,让增减持合法合规,特别是减持行为,还要考虑二级市场的承受能力,避免造成股价大幅波动。”刘光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