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挂名“沪港深”却无“港股” 这些基金玩的什么套路?

时间: 2017-05-03  文章来源: 天天基金网
  近日基金业热议话题之一,无疑是沪港深基金正在研究针对港股投资比例新规的消息。
  如果新规出台,或许意味着沪港深基金未来在投资港股上要保持一定比例下限。
  有观点认为,此前,一部分沪港深基金空仓港股,“实际上是在挂羊头卖狗肉”,因此,对港股仓位下限的规定有利于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
  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沪港深”的本义只是投资范围的扩大,如果对某一市场设置投资下限,可能在行情生变后拖累基金表现。
  仓位普遍较高
  沪港深基金可以投资三大市场,为什么市场会针对港股仓位产生热议?
  一位深圳的基金经理表示,“去年以来港股市场行情最好,港股仓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沪港深基金业绩好坏。有些只是挂名沪港深却没有持仓港股的产品,实际上踏空了一波机会。”
  由于QDII额度受限,深港通成为内地资金出海最便利的渠道之一,内资对港股的投资热情不断高涨,基金公司纷纷发行沪港深基金。
  截至4月27日,市场上基金名称中带有“沪港深”字样的产品数量已经超过90只。
  同时,港股行情一路走高。恒生指数一季度涨幅高达9.60%,在全球范围内涨幅居前。受益于此,成立于2017年以前、以“沪港深”命名的56只基金一季度平均收益率为7.04%,明显高于股票型基金的平均收益水平。
  实际上,从沪港深指数基金的表现就可见端倪,华夏沪港通恒生ETF追踪的是香港恒生指数,其港股仓位达到96.97%比例,一季度录得收益率8.80%。
  在主动管理型产品中,嘉实沪港深精选以16.91%的收益率高居第一,广发沪港深新起点、东方红睿轩沪港深、东方红睿华沪港深、东方红睿满沪港深、前海开源沪港深蓝筹分别以13.51%、12.33%、12.05%、11.90%、11.84%的收益率紧随其后。
  这些绩优沪港深基金的港股仓位普遍较高。
  以嘉实沪港深精选为例,这只基金今年一季度港股仓位接近60%。前海开源沪港深蓝筹的一季度港股仓位更是高达94.42%。
  但另一些同样挂着“沪港深”名头的产品业绩却大幅下跌。比如,去年年初成立的宝盈国家安全战略沪港深在去年第四季度亏5.35%,今年一季度也亏损3.50%。从季报告来看,这只沪港深基金的在过去5个季度的重仓股中,从未出现过港股。
  据统计,目前市面上的沪港深基金中,有两成左右的沪港深基金港股持仓为零。这些基金虽名为“沪港深”,但募集到的资金大部分流入了A股市场。
  “其实当初设立沪港深基金,就是因为沪港深一体,能更全面把握中国经济转型的机会。以前沪港通的门槛便是50万元,将很多中小投资者拒之门外,沪港深基金的成立解决了这个问题,让中小投资者能分享中国资本配置全球化的红利。”
  业内人士表示,如果投资者买到的沪港深基金对港股配置不高、甚至空仓,实际上有违沪港深基金的初衷。
  空仓并不违规
  不过,就现有规定而言,沪港深基金空仓港股并不违规。
  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主任王群航表示,基金产品发行之时均有约定产品配置范围,“空仓是否违规,要看具体产品招募说明书中的契约”。
  以上文所述的宝盈国家安全战略沪港深为例,其招募说明书中对投资组合比例的说明为:“股票投资占基金资产的比例不低于80%,其中对港股通标的股票的投资比例不超过基金资产的40%”,仅规定了港股比例的上限。
  显然,即使空仓,也没有违反合同。
  从近期发行的其它沪港深产品来看,对于投资组合比例,更典型的表述是,本基金投资组合中股票投资比例为基金资产的0~95%:其中投资于国内依法发行上市股票的比例占基金资产的0~95%;投资于港股通标的股票的比例占基金资产的0~95%。
  对于A股和港股的配置比例都是0-95%这样的大范围,给了基金经理足够大的灵活度。
  因此,基金经理可以通过判断哪个市场的预期回报高就对其重配。
  “有些沪港深基金(去年以来)没配港股,错过行情导致业绩不佳,实际上是个配置问题,”王群航表示,影响业绩的关键还是投研能力,沪港深基金要在港股市场游刃有余做配置,对操盘的基金经理个人素质要求极高。
  首先,香港市场的交易制度与内地完全不同,没有涨停板限制、有做空机制,需要学习并适应。
  其次,相关信息披露资料均为英文,对专业外语也有要求。
  而且,在一个陌生的市场,想对上市公司做深入调研,也有相当困难。
  实际上,目前在沪港深基金产品上表现亮眼的几家公司,都有自己的独特优势。
  有的公司不仅有致力于港股研究的内地团队,还有根植于香港的本土化“队友”。“像南方基金、嘉实基金,在香港市场的基础都很好,”王群航表示。
  以在沪港深基金方面发力最猛、独占近20只沪港深产品的前海开源基金为例,在香港市场方面也有人才优势。
  前海开源的基金经理曲扬目前打理着其中5只沪港深基金,其中前海开源沪港深优势精选混合(001875)、前海开源沪港深蓝筹精选混合(001837)、前海开源沪港深龙头精选混合(002443)这3只产品的任职回报率都超过了20%。
  从履历来看,曲扬此前曾担任南方基金香港子公司投资经理,有丰富的港股投资经历。
  因此,对于某些不熟悉港股市场的基金公司来说,想玩转港股并不容易。
  “以前没玩过,要是冒昧跟着冲进去,反而容易踩雷,不如谨慎一点,”一位基金经理称。
  渠道购买多样
  一位业内人士向《国际金融报》表示:“所谓‘沪港深’,本义只是投资范围的扩大,从内地扩大到三个市场。从趋势来看,大家应该都是往三个市场配置的,但有些公司目前没有配置港股的能力而已。”
  “从配置的角度来看,(沪、港、深)三个市场,就像买菜可以从超市买、可以从菜市场买、可以从网上买”,这位业内人士表示。
  “如果规定一定要从港股买某个比例,就像规定买菜的时候非得从超市买某个比例一样,未必合适。”
  何况,资本市场时时在变,“未来如果港股行情走低,对港股的底仓限制反而会让基金业绩受累。”
  业内意见认为,与限制港股仓位相比,强调对沪港深基金经理的要求可能更有适用性。
  比如,建议基金公司披露在投资港股方面的人员配备情况,包括人数、英语水平、对港股法规和交易制度的熟悉程度等。
  实际上,一个人的能力很难同时胜任对港股和内地股市的管理。
  对此,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主任王群航建议称,可以考虑对专做港股投资的基金经理进行资格考试,并要求一只沪港深基金至少配备两个基金经理,以达到对沪港深三市的覆盖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