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挖掘第一手资料 寻找小众优秀资产

时间: 2017-04-29  文章来源: 证券时报
【明远之道】 就投资机会来说,折价20%的定增基金远大于当年平价认购的定增基金。 很多人都知道,投资有要诀:人多的地方不要去,又好又便宜的资产往往在人少、小众的地方。但是,人少的地方也有很多价值陷阱,又便宜人又少的地方可能埋藏的是垃圾。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发现优秀、小众的投资机会呢?有一个习惯非常重要,那就是多挖掘第一手数据和资料。 很多投资者,习惯每天看新闻,看新媒体上流行的文章,看最热门的研究报告,这些信息来源固然可以让我们了解市场最新的变化,但它们主要关注市场最热门的东西,因此很难让我们找到小众、冷门的机会,也很难让我们深入思考在投资冷门品种时,需要注意的诸多细节。 举个例子,2011年笔者研究分级基金A端时,彼时分级A是一个非常小众的资产,几乎没有研究者进行研究。当时想找相关的研究报告、深度分析几乎找不到。唯一的最靠谱的研究资料,只有基金公司发布的招募说明书、基金合同等等。 就一些基金条款的解读,当时的投资者们对可能出现的变化也没有深入研究。比如最关键的一点,大部分分级基金A端约定的收益率,是中央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加上一定百分比。问题是,如果央行取消公布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分级A的回报如何计算?之后的2014年,央行确实取消了5年期定存基准利率。 对于这一问题,笔者当时无法在主流研究中找到答案,后来直接联系了几家基金公司的法务部,才得到一些算是中肯的猜测。由于基金公司并没有考虑到这种取消的情况,也就没有在基金合同中列明,所以笔者得到的只能算是猜测,而不是答案。由此,这可以看做一次深度挖掘一手资料的经历,也许挖到最后都没有资料。 这样“小众机会往往不在主流信息渠道出现”的现象,在近期(2017年4月底)再次上演。随着市场的调整,市场对小股票的恐慌、银行委外和同业核查造成资金面紧张,一些场内定增基金价格大跌,折价率大增,折价率最高者迅速扩大到20%左右。 在扫描程序发现这些基金的折价以后,笔者试图去寻找一些对定增基金近期折价迅速扩大的分析,以完善自己的想法,但却发现,竟然没有几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报道,对定增基金场内份额突然大幅折价进行研究。对于定增基金的报道,甚至远不如一两年前这类基金火爆的时候来得多。 就投资机会来说,折价20%的定增基金远大于当年平价认购的定增基金。但是,因为定增基金行情走熊、热度下降、淡出市场视野等等原因,在投资机会上升了20%时,市场的关注度却下降远远不止20%(感觉快下降100%了)。如果不是有一个定期扫描市场所有基金、挖掘第一手数据资料的小程序,恐怕连笔者自己也不会注意到这个冷门角色。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当前折价20%的定增基金是一个多么优美的机会。要知道,定增基金存在股票锁定期太长、投资经理没法根据市场风格灵活调整、小股票整体仍然略贵等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是否能够被区区20%折价所覆盖,仍然值得商榷。在这里想指出的只是,当投资机会最起码比当年平价大了20%时,流行资料里却很难找到当时热火朝天的定增基金的身影了。 其实,正如清代纪晓岚所说,好道理前人已经说尽,所以他才只写了一本谈鬼神狐怪的《阅微草堂笔记》。聪明的中国古代谋略家,早就意识到了搜集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性。《孙子兵法》中专门有一篇《用间》,就是依靠间谍搜集第一手资料。战国四公子之一的魏国信陵君、公子无忌,更是此道中的高手。 根据《史记》记载,信陵君有一次和魏王在一起赌钱,北方国境突然传报“赵军入侵”。魏王听后,打算不玩了回去集合军队,信陵君却说不用担心,赵王只是出来打猎。 魏王心不在焉地玩了一会儿,探马又来报“赵王只是出来打猎,并非军队入侵。”魏王大惊,问你怎么会知道?信陵君说,我在赵王身边有朋友,所以赵王要做的事情,我都知道啊。也就是说,我有第一手资料,才能知道这么多你不知道的事啊。 不过题外话,其实是一个悲伤的故事:魏王由此惧怕信陵君的能力和势力,就不敢任信陵君以国政,即“是后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作者系信达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研发中心执行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