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债市利空发酵违约风险再现

时间: 2017-04-28  文章来源: 经济参考报
  本周,有关“12春和债”未能按期足额支付2017年年度利息,构成实质违约的消息,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显然,在蛰伏了一段短暂的时间后,风险“黑天鹅”再次用行动证明了始终未曾远离的事实。随着金融去杠杆的持续,债券市场供需两弱,且各发债主体借新还旧难度加大的背景下,未来潜在的信用风险很可能会压倒流动性风险,成为市场的主要隐患。
  不少业内人士判断,身处监管压力与日俱增、银行委外集中赎回的当下,由非银机构所引发的资产“抛售潮”不容小觑。彼时,信用债尤其是中低等级信用债的配置力量将进一步减弱,而较强的抛压将令信用债大幅调整,信用利差再创年内新高料成为大概率事件。
  来自海通证券的研究观点亦指出,当前银行自查仍处于初始阶段,后期还将面临监管检查的压力,因此委外的赎回或仅是开始。随着债市的下跌,为避免浮亏持续加大,银行未来很可能继续提升赎回的力度。无疑,前期调整不到位的中长久期、低等级信用产品所面临的抛售压力显而易见。
  “对于部分中低评级的民营企业而言,日渐抬升的发债成本显然是其不可承受之重。在信用债发行难度加大、发行成本提高而企业又需要现金流周转的背景下,违约风险的出现并不让人意外。”一位商行交易员向记者表示,“当前,不少民企以及需要借新还旧的企业,面临着间接融资难且成本上涨的压力。伴随再借再还负债金额的扩大,该类企业的议价能力与主动权将进一步丧失,财务状况持续恶化,最终形成一个恶性的螺旋。”
  联讯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李奇霖直言,综合考虑企业盈利改善放缓,叠加区域性信用风险事件频发,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外部融资渠道并不通畅的现状,后续信用风险或将逐步代替流动性风险成为市场的主要矛盾。
  展望后续,券商普遍判断,钢铁、煤炭、有色、水泥、化工等产能过剩行业企业的信用基本面将出现明显的内部分化。其中,成本高企、不具备规模优势的中小型民企融资环境料进一步承压,生存空间收窄;而生产成本及三费控制能力较强的行业龙头企业由于外部融资渠道稳定,更容易在行业集中度提升时突出竞争优势,因此债务滚动料整体无虞。
  总而言之,潜在的信用风险值得市场高度关注,毕竟,宏观经济环境不易改善,而债务紧缩不可避免的后果之一,就是一段时期违约率的上升。对于有投资需求的机构来说,现阶段高等级、短久期信用债应是相对稳妥的选择,在利空出尽之前,还是建议谨慎操作,耐心等待更好的配置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