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强监管 威慑“忽悠式”重组

时间: 2017-04-28  文章来源: 中国证券报
并购重组是上市公司短时间内提升业绩的重要手段。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并购重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目前A股上市公司仍以制造业、重资产为主。在经济增长“换挡期”阶段,强周期行业公司业绩容易受到经济周期影响,而并购重组有助于寻找新的增长点,对冲行业周期风险。 不过,物极必反,慧极必伤。A股此轮并购大潮中,高业绩承诺、高估值的“双高”现象突出,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上市公司商誉规模的大幅增长。2013年以来,A股上市公司商誉规模以每年接近一倍的增速跃进。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三季度,上市公司商誉规模接近万亿元大关。影视、游戏等热门领域成为“双高”重灾区。有投行人士指出,这类并购并非产业逻辑,存在不少上市公司与非上市资产之间的证券化套利。 高估值并购意味着巨大的商誉减值风险。2015年以来的众多案例显示,巨大的商誉累积逐渐成为上市公司的风险源头,由此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逐渐从黑天鹅变成常态化。从目前情况看,已有多家公司“中招”商誉减值,其中不乏因此业绩变脸的公司。 监管机构已经意识到“双高”并购的风险。2016年,证监会颁布了重组新规,交易所则通过重组问询来“刨根问底”。重组问询逐步由“软约束”转变为“硬手段”,确保重组不偏离正确轨道,引导资本同实体更紧密对接。在重组新规的“威慑”下,诸多公司知难而退,“双高”现象得到明显遏制。 对于2017年并购重组的监管动向,监管机构相关人士近期表示,将继续重点遏制“忽悠式”、“跟风式”、“盲目跨界”重组,引导资金更多投向有利于产业整合升级的并购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