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重阳投资撤回公募申请 其他“私转公”也会紧随其后?

时间: 2017-04-19  文章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当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往往很多公募人士都会“奔私”,但这两年,不少私募人士又纷纷表达了对公募的向往,甚至有公募人士表示,此前“奔私”的同事又再回来了。
  除了人员的回流,这两年公私募之间还有一点也是备受关注,那就是不少知名私募纷纷提出设立公募的申请,重阳、博道、朱雀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不过来自中国基金报的最新消息显示,重阳投资已主动撤回了公募牌照申请,且表示这是出于主动选择,在经过反复讨论研究之后,做出暂不开展公募基金管理业务的决定。
  那么,对于其他私募巨头来说,他们会不会也紧随其后?是不是也有撤回的想法呢?
  从管理层截至4月7日的证券、基金经营机构行政许可申请受理及审核情况公示来看,目前还有博道基金、朱雀基金等仍在排队当中,其中博道基金处于审查的第一次反馈意见阶段,而朱雀基金则是在受理补正阶段。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此向博道、朱雀等私募了解情况,博道投资相关人士表示,“我们是正常申请推进中,目前还没有撤回的打算,每家的申请也都有不同的进展,流程得一步步来,具体的时间表也没法预计。”
  另外,朱雀投资相关人士也说道,“申请公募还在进行之中,至于后续的具体情况,目前还不方便多说。”
  按理说,私募在考虑转公募的时候,应该是已经做了充足的考虑,并且也有了成功的例子,为什么还会叫停呢?
  据记者了解,这其实也并不是很突然的事情。有业内人士就透露道,“其实这个事情,我在一个星期前跟别人吃饭的时候就知道了,只不过大家也都没说具体原因。”
  值得关注的是,业内还有一个说法,认为私募申请公募牌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可以拿到委外资金,赚机构的钱。
  在这点上,确实也有私募人士曾向记者提到,如果能够拿到公募牌照,那么就有银行愿意拿出钱来让他们管理。而如果委外有收紧的趋势,这种影响确实也是显而易见的。
  不过上述业内人士倒是指出,“其实也不能简单说是想赚机构的钱,主要还是在于做私募规模做不大,私募虽然现在总规模在11万亿元,但是有1万多家,平均到每家机构,规模很小,能管100多亿元已经算不错了;而公募虽然是将近9万亿元,但是只有120家左右,哪个平均规模大很显然,这还是在不算专户和子公司的情况下。”
  另外,即使不考虑营销等方面的成本增加,私募转公募,在人才方面的激励,也是不得不考虑的环节。众所周知,此前一直备受诟病的就是激励机制,也就是说,私募转公募后,能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非常关键。
  而这一点在公募基金经理眼里,也是越来越看重。有公募基金经理就表示,过去几年,公募觉得不如私募,主要也是因为激励机制。事业部制的这种激励,有利于把业绩做得更好,让人感觉更有价值;而以往业绩做得再好,可能对基金经理直观的影响不是特别大,让人觉得业绩和价值不匹配,但有了事业部制就感觉像干了个事业。
  但据记者了解,虽然公募基金激励机制推行也有一段时间,比如事业部制等方式,但是在实施激励的过程中,也有基金公司人士反映其中还是非常复杂和不易,甚至还有基金经理放弃激励“奔私”。这显然也是私募申请公募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