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稳中求进 多元配置

时间: 2017-04-17  文章来源: 中国证券报
一季度经济平稳开局,宏观经济数据及中观经济数据整体呈现偏暖信号,资金面有惊无险,同时上市公司盈利好转趋势延续,叠加A股市场主题投资活跃,目前来看投资者风险偏好仍然相对较高,在此背景下建议采取稳中求进的资产配置策略,关注A股市场的结构性机会;与此同时,港股基金对于增强组合收益仍具有积极意义,尽管港股短期高位震荡调整,但资金配置需求有望带动港股中长期走强。 大类资产配置 整体来看,目前经济景气尚未被证伪、通胀可控、企业盈利处于改善通道,主题投资活跃,可继续关注A股市场的结构性机会。此外,当前基本面及资金面对债券市场仍无法形成支撑。具体投资建议如下:积极型投资者可以配置20%的主动股票型基金,50%的灵活配置混合型基金,20%的积极配置混合型基金和10%的QDII基金;稳健型投资者可以配置40%的灵活配置混合型基金,20%的保守配置混合型基金,10%的QDII基金和30%的债券型基金;保守型投资者可以配置20%的保守配置混合型基金,30%的债券型基金和50%的货币市场基金或理财型债基。 权益类基金: 强调组合“性价比” 3月市场虽然受到诸多不利因素的扰动,但风险偏好并未明显下降,其背后的逻辑主要来源于经济基本面较为稳定的态势以及上市公司盈利好转,短期来看经济景气尚未被证伪,上市公司盈利好转趋势有望延续。美元弱势、人民币升值,热钱流出压力缓解。但与此同时,A股市场自年初以来缓步上行,股指中枢逐步上移,对经济基本面及上市公司盈利改善已有部分体现,部分热门板块短期内已显疲态。对于接下来行情我们仍持相对乐观的态度,但市场震荡或较前期加剧。 基金投资维持相对积极的策略,运用主动投资管理能力强的基金把握结构性机会。在具体的组合搭配及产品选择上,首先,考虑市场环境并不悲观,权益类基金仍可侧重投资偏积极的品种,同时在震荡市场环境中,精选细分行业以及对于个股的精耕细作将更为重要,优选选股能力强的基金作为配置重点;其次,平衡组合风格,兼顾价值与成长。自去年底以来业绩与估值的匹配成为机构投资者的共识,在此背景下以白酒、家电为代表的价值类股票获得资金的持续关注,与此同时,经过较长时间调整、估值合理、具备业绩稳定增长的成长股亦开始具备投资价值。在基金风格的选择上,可适当平衡,重点关注追求“高性价比”个股或组合的价值成长风格基金。最后,主题投资仍将活跃,部分主题投资机会或贯穿全年,相关主题基金可适当关注。 固定收益类基金: 谨慎防范信用风险 4月资金面仍将维持中性偏紧;当前通胀已经温和回落,但经济数据短期内仍将维持平稳表现,且雄安新区的设立使市场对经济改善的预期边际增强,基本面预期的边际变化短期内利空债市;同时金融去杠杆进程仍在推进之中,监管政策不确定性及市场预期变化也将导致债券市场波动扩大,整体来看短期债券市场大概率维持震荡走势。 受资金面持续紧平衡、经济表现平稳和金融监管升级仍未落地等因素影响,短期内债券市场仍将维持震荡走势。目前市场环境下赚取票息和资本利得难度增加,债券型基金业绩表现将继续分化,建议将管理人债券投资能力作为核心因素进行产品筛选;其次建议控制投资组合风险敞口,规避信用踩雷风险;此外考虑到权益市场春季行情仍有望延续,建议通过关注普通型债券基金来分享权益市场投资机会。 QDII基金: 短期风险攀升维持分散投资 特朗普医改方案能否正常推进对全球市场的影响并不大,最需关注的还是此后的“重头戏”税改方案,因而目前美国大选以来推动市场走牛的基调并未发生实质性扭转;另一方面近期披露的一系列靓丽经济数据加持。但近期值得注意的是,美联储3月会议纪要显示今年晚些时候缩表“可能是合适的”,受资金面趋紧预期影响,美股恐面临短期回调风险。建议短期维持对美股QDII的适度分散投资。 港股今年内有望迎来超额收益行情,但短期恐波动加大。低估值、高股息等特性持续吸引内地资金入港,加之个人购汇政策的收紧和海外配置需求,以及险资对港股市场的增量效应预期等,均有望带动港股中长期走强;且由于当前新增资金更多来自内地,受加息冲击相对较低。但正如我们预测,港股近期遭遇高位调整,值得警惕的是美联储“缩表”进程即将开启,届时美元将大幅攀升,效应远超加息,则新兴市场的外资亦将加剧流向美国。建议4月维持对港股QDII的适度分散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