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中概股回归:IPO路径更利于稳定市场预期

时间: 2017-03-29  文章来源: 证券时报
360公司签订IPO(首次公开发行)并上市辅导协议,意味着此前市场中流传的“借壳”路径将大概率隐退,公司通过首发上市的“正门”回归A股的可能性大增。由于“猜壳大战”的骤然降温,28日二级市场中的“360壳概念股”集体遭遇重挫。 现阶段条件下,中概股回归的路径选择主要包括三种:一是产业并购与重组上市(借壳);二是在沪深交易所直接IPO;三是挂牌“新三板”或借道“老三板”后静候制度红利。对于资产规模和盈利规模较大、质地相对优秀、期待更高流动性溢价和估值的中概股公司而言,通常会选择前两条赛道,两手准备并从中权衡选择。 但中概股最终会选择A计划还是B计划回归,受到多重因素影响。此前,出于时间成本的考量,“借壳”是不少公司的最终选项,分众传媒、巨人网络等中概股公司均经由该路径实现回归。但随着监管的变化以及市场生态的变化和演进,直接IPO的优势日渐明显。360倾向IPO回归A股,便折射出中国资本市场生态的诸多变化。 其一,审核、发行双提速,IPO逐步走向常态化,此前隔阻中概股回归的时间成本大幅消减。随着A股市场从异常波动到趋于稳定,从2016年三季度开始,IPO数量与募资规模温和提升,新股市场稳步回暖。适度加快新股发行速度与加强上市核查并举,使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加速恢复,可以视为引导资金“脱虚向实”的配套举措;从资本市场角度考量,这一方面有利于IPO堰塞湖提前疏解,另一方面也为更多增量优质公司的直接融资提供空间。 其二,与IPO提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借壳监管全面趋严。从修订《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到限制中概股借壳回归和上市公司跨界定增,并购重组和借壳市场遭遇监管的持续“紧盯”。具体到中概股方面,虽然借壳回归客观上有利于提高部分存量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质量,但也导致了壳公司被爆炒扰乱A股估值体系、增大了内幕交易和寻租空间、甚至影响到中国外汇储备等系列问题。业内普遍认为,借壳监管收紧趋势短期内不会改变。 投行人士预计,多变量作用下,调整回归方案、选择IPO路径的中概股公司料会继续增多。这不仅是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理性选择,更有利于改变扭曲的A股市场估值,增强市场流动性和投资价值,同时有利于把更多资源输入到实体经济,助力经济脱虚向实。 但中概股回归选择IPO路径绝非意味着一劳永逸。就中概股公司来说,从接受辅导到正式上市,仍然有不少沟坎需要跨越;即便成功对接A股后,如何利用高估值优势实现企业的持续快速成长,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助力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也是摆在这些“返乡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而就监管而言,如何多维度继续优化市场生态、并将之主动服务于国家宏观经济与调控的大局,也仍有不少工作有待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