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告别老封基的日子

时间: 2017-03-27  文章来源: 中国证券报
对于基金丰和,笔者是有感情的。 上周一,基金丰和终止上市,成为倒数第三只谢幕的传统封闭式基金。而在今年的7月和8月,最后两只所谓的“老封基”——基金久嘉和基金银丰也将到期转型,结束中国基金业近二十年的老封基时代。 对丰和的感情来自赚钱的记忆。2006年底初入股市之时,笔者曾经持有过半年多的基金丰和。其实赚得也不算多,只翻了一倍,和当时动辄翻几倍的牛股比算不上什么。但作为第一只自己“研发”出来并翻番的标的,丰和的确给笔者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不过,随着牛市顶点的到来,老封基的赚钱效应迅速消退。在分级基金等创新型品种蜂拥而至之后,更是沦落到长期折价、鲜有问津的境地。笔者往往只在年初的封基分红行情时略加关注,套路式地写一写稿。又过了几年,风格稳定性和价格弹性远逊于分级基金的老封基,连分红行情都不再有人关注。直到最终的封转开,老封基才重新上了头条,这不禁让笔者感到有些悲哀。 作为一类特点与缺陷同样鲜明的基金产品,老封基伴随中国基金业而生,在历史上曾扮演过重要的角色。可以说,“老十家”基金公司之所以占据先发优势,十有八九要归功于老封基。一方面,规模固定的老封基为基金公司贡献了稳定的管理费,确保了这些公司没有生存之忧;另一方面,老封基锻炼了国内第一批基金经理,尽管也曾出现波折,但最终使价值投资开始在A股市场生根发芽。 然而,作为投资品种,老封基的缺陷注定了它的尴尬命运。封闭运作导致管理人缺乏激励,在开放式基金出现后它更成为基金经理练手的对象。再加上风格混乱、业绩不佳、流动性差,使得老封基面市后短短一年时间就出现折价,逐步走高并延续至今。高折价使老封基沦为“鸡肋”投资品,股市不好的时候它跟着坐滑梯,股市走牛它却涨幅垫底,往往只在行情末端补涨一下。 在基金业这种创新层出不穷的行业里,老封基这种“前浪”最终被拍死在沙滩上,是市场选择的必然。殊不见连当初的创新型封基——分级基金,现在都逐渐走向边缘化。但封闭式基金本身仍然有其独特的生命力,像股权投资性质的嘉实元和、定增投资的九泰锐智、REITs性质的鹏华前海万科,都采取了封闭式运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封闭式基金是创新型基金诞生的沃土。告别老封基,是为了更好的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