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专题系列八:“一带一路”的几个认知差
时间: 2017-03-24 文章来源: null
事件:兴业策略团队于2017 年2 月底与建筑行业进行“一带一路”专题调研,分别了解了中钢国际、神州长城、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交建、中材国际以及中国电建七家上市公司的情况。我们认为此次调研比较超预期的有3 个方面:1)除了建筑以外,电力、通信等板块也同样具有相对较大的业绩弹性,值得关注;2)企业在风控方面具备丰富经验,海外风险并没有市场想象中那么高;3)中国企业短期内在海外市场竞争压力显著低于市场预期。
“一带一路”红利下,中国企业海外业务普遍高增长,关注电力、通信板块的行情接力
——前期行情下,市场对建筑板块的关注度较高,其中一大原因在于建筑企业在2016 年屡获千亿海外订单,同比增速普遍超50%。但我们认为电力、通信等板块仍然存在比较大的预期差:电力、通信等工程类企业的新签海外订单最高只有百亿规模,显著低于大型建筑类央企千亿规模的级别,但在增速方面的翻倍式增长却是遥遥领先于建筑央企。主要原因在于建筑工程企业基本以大型建筑央企为主,早在90 年代就已进军海外市场,业务经验丰富。在前期订单基数较大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带来的订单方面边际改善也将低于近年刚开始拓展海外业务的电力、通信企业。因此,除了建筑板块,我们建议不要忽略2016 年的订单增长为电力、通信等板块带来的收入爆发。
企业对海外风险重视度高,风控手段较完善
——市场对海外市场的不确定性较为担忧,但我们调研下来发现海外项目的风险情况比预期要低的多。海外新签项目主要包括三类:商业合同、政府项目以及现汇项目。对于第一类项目,企业主要利用合同来控制风险,若出现违约则通过司法手段解决,因为国际工程一般都有国际咨询机构作为第三方,故此类情况较少;政府项目主要通过进出口银行的“两优”贷款,除非出现主权危机等极端情况,项目回款几乎没有风险;现汇项目与政府项目类似,区别在于资金来源于国际金融组织。整体来看,项目在开工前会有预付款,后续工程费用按照完工百分比法结算,整个项目实施过程基本不存在垫资情况,因此极端情况下即使出现政治风险,企业的损失也是在可控范围内
短期内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压力较小
——此前交流中,市场较关心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企业在海外会不会出现类似于当时南北车这样的恶性竞争。目前来看我们认为这个可能性不大,尽管近年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发展较快,但在竞标等场合遇到国内同业的情况较少,主要竞争对手仍以欧美、日韩为主。同时,为了防止出现之前南北车类似的恶性竞争,目前“一带一路”的海外项目均由发改委、商务部、国资委等部委共同审核、全盘考虑。例如,海外铁路建设项目现由铁总负责牵头、调控,因此,短期内大型工程的竞争情况基本不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