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巴菲特投资哲学

时间: 2017-03-18  文章来源: 中国证券报
复制沃伦·巴菲特的成功是不可能的。巴菲特自己曾以在商界享有崇高声望的通用电气公司前CEO杰克·韦尔奇为例指出,如果可以复制499个韦尔奇,让他们管理财富500强的另外499家公司,原版韦尔奇仍然管理通用电气公司,几年过后财富500强公司的股本回报率很可能会下降而不是上升。不仅500个韦尔奇之间会产生竞争,而且共同的决策思路和执行方法,会使得一些疏漏和问题因为同时出现在500家大公司,而累积为致命风险。 巴菲特还谈到过这样一个例子,如果在2.25亿只大猩猩中进行抛硬币实验,抛出正面的保留到下一轮,如此继续,20天后就会出现215只每次都能抛出硬币正面的大猩猩。按照商业和投资领域尤其热衷归纳成功人士经验的逻辑,人们就会想办法去问这215只大猩猩的饲养者,分别喂了些什么食物,这些大猩猩平时进行过什么特殊训练。 尽管如此,巴菲特本人却非常喜欢分享他的投资经验,或者更加具体来说,是经过高度简练的投资经验,即众所周知的选择价值被低估的股票,然后长期持有。这显然是很容易学会的方法法则,虽然很多人未必真能做到长期稳定持有股票。问题是,遵循这样的简化方法,却没有再涌现出一个能够复制巴菲特成功的投资大师。 曾供职于德勤公司金融咨询部和罗斯柴尔德家族莫斯科公司的莫斯科高等经济学院金融学副教授埃琳娜·奇科娃认为,巴菲特的投资经营哲学的简化版本,虽然流传甚广,也当然是正确的,但仅仅是冰山一角,显得过于概括,难以真正有效把握。依照埃琳娜·奇科娃的观点,巴菲特驾驭投资的过程特别是对于投资对象的分析以及相关的谈判、经营,这些才是隐藏在水下的“冰山”的大部分。 埃琳娜·奇科娃所著的《巴菲特投资与经营哲学》一书,致力于揭秘巴菲特投资与经营哲学的隐藏部分。这本书阐述了巴菲特关于金融市场如何运作、对于公司金融关键事件的观点,深入梳理了巴菲特研究投资目标的理念和方法,分析了巴菲特的投资原则与本杰明·格雷厄姆、菲利普·费雪以及彼得·林奇、罗伯特·默顿等人投资观念和原则的区别,并剖析点评了巴菲特投资理念中根深蒂固的保守主义。全书各章分别收入了巴菲特投资生涯中多个重点案例,对于读者了解巴菲特的投资方式,加深对其投资理念和方法的领悟理解,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操作思路,具有重要的指引意义。 巴菲特常常说他有两位老师,85%的投资策略学自格雷厄姆,而剩下的则是跟费雪学来的。书中指出,格雷厄姆提出过的分清投资和投机、强调保守投资的重要性、要独立思考等建议,都完整地融入了巴菲特的投资哲学,尤其是强调投资安全边际的保守观点,对于巴菲特影响很深。但区别在于,格雷厄姆看重低价,希望获得高价卖出的机会,而巴菲特更进一步,希望通过长期持有来扩大财富。至于费雪对于巴菲特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前者努力阐明投资优质成长公司的意义,但也指出了必须高度谨慎。 什么样的公司(股票)对于巴菲特最具吸引力。书中通过分析巴菲特不同时期公开场合发表的观点,以及其投资过程中体现的原则,概括指出,巴菲特对于“具有良好基本原则的公司”非常青睐,概括起来,首先要有好的管理层,然后是业务结构健康,他的原话是,“有趣的是,好演出的票并不比烂演出的票贵很多。”当然,不管是巴菲特还是其他投资者,都希望获得所谓的“印钞机器”投资机会,即拥有稳定的经济特许权、利润规模稳定的公司,巴菲特分别用吉列刀片、好时巧克力、微软视窗系统等例子来阐述“印钞机器”的定义。 一直以来,有别于其他资本集团、重要的投资个人,巴菲特对于报业的投资兴趣很浓。他在1969年就收购了《奥马哈太阳报》,这笔生意很不成功,随后,《布法罗晚报》等报纸相继被纳入囊中。巴菲特意识到,在地方报纸中,最具投资价值的是市场份额最高的一家,排名次席以及更后的报纸的前景则堪忧。对于报业的了解更加深入之后,巴菲特开始介入投资《华盛顿邮报》,见证了这家报纸因“水门事件”从地区性报纸走向全国大报的过程,但他之后也意识到,在电视和网络媒体的影响下,报业原有的盈利模式的确难以持续,但他却依旧没有离开这个市场。这是为什么? 书中为此给出的答案是,巴菲特“寻找简单、易理解并且可预测的公司以及持保守态度”的投资项目。这种做法的确会让他错过很多宝贵的投资机会,如互联网概念企业。作者分析了巴菲特的投资原则,分别是:第一,深入研究投资对象。这显然需要以理解投资对象为前提,而金融衍生品和复杂的互联网概念,当然就不在巴菲特考虑的范畴之列。这项经验或许对于其他投资者来说,并不完全适用,毕竟巴菲特本人的知识结构和风险偏好,受到20世纪生活和投资经验的强烈影响,但能够理解投资对象仍是安全投资的重要前提。第二,投资要量力而行。巴菲特有时会切入不熟悉的行业进行投资,但涉及金额通常很低,这样的举动更接近于投石问路,为后续可能进行的重磅投资打下基础。第三,长期视野。巴菲特强烈认同市场非理性的认知观点。第四,投资决策需要独立自主进行,“当大多数市场参与者都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时,投资和投机之间的界限就变得模糊了”。第五,购买价格要趋于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