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易三板联合创始人贾红宇:新三板政策“红利”不出 主板IPO加速不可持续

时间: 2017-03-08  文章来源: 易三板
  导语:
  3月4日,由清华控股、清华企业家协会、太湖金谷作为支持单位,上海荣正咨询主办的第二届清华校友新三板论坛,在苏州高新区太湖金谷培训中心成功举办。易三板联合创始人、易三板研究院执行院长贾红宇先生受邀参会。
  “很多新三板董事长向我们咨询,是不是应该从新三板退下去,然后到IPO去排队?我们的建议是,还是要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而定。”贾红宇指出,现在很多企业,尤其是创新层的、业绩比较好的、规模比较大的企业,开始接受IPO辅导,但这是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呢?
  贾红宇认为,如果企业的经营性现金很好,足以支撑几年的辅导成本,并且企业处于高速、稳健的上升期,可以考虑IPO辅导,“但是,不要以目前IPO的速度,期待未来1-2年IPO的速度。”
  贾红宇表示,实际上,IPO加速或是治理资本市场乱象之道,本意并非为了注册制。新三板企业对IPO加速的期待不要过高,应理性看待。
  以下为贾红宇先生发言的部分内容:
  加速IPO是治理资本乱象 或非注册制
  最近,很多新三板董事长咨询:是不是应该从新三板退下去,然后到IPO去排队?相信这是绝大多数企业,尤其是创新层的企业、业绩比较好的企业、规模比较大的企业共同关注的焦点。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也确实有不少的企业开始IPO辅导,但这是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我们的建议,还是要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而定,如果企业的经营性现金很好,有钱能够支撑几年的辅导成本,并且企业处于高速、稳健的上升期,可以考虑IPO辅导。但是,不要以目前IPO的速度,期待未来1-2年的IPO的速度。
  从证监会新领导上任以来,实际上在加速“注册制”的实现路径,说的通俗一些,就是在加速IPO,解决“堰塞湖”的问题。注册制本身是个愿景,谈了很多年,没有人敢去实践,敢去闯这个禁区,现在刘主席来做了。
  但是,我们从市场的角度来分析,由于中国经济腾飞,大量优质企业出现,净利润1000万根本就不是上市的门槛,IPO供给侧的企业越来越多,“堰塞湖”难以实质性地解决,从目前来看,加速IPO还是缓兵之计。加速IPO是治理资本市场乱象之道,或非是为了注册制。
  从目前新三板企业结构来看,利润在1000万以上的至少在5000家以上,如果IPO的堰塞湖打开,新三板没有政策跟进,就会把主板、新三板两个市场同时搞垮。主板会沦为“万家”市场,新三板会沦为“备选”市场。
  从这个逻辑来看,新三板企业对IPO加速的期待不要过高,理性看待。
  “精选层”是风口吗?
  很多媒体在讲新三板推出精选层,毋庸置疑,精选层会对推动新三板市场带来利好。不过,业界人士并不乐观,一是受今年金融监管的影响,创新或推迟;二是分层为表象,政策落地才是根本。市场更加关注实质性的政策动作。
  美国纳斯达克的制度设计,可以为新三板所用,但关键还是要考虑国内的政治、经济的形势。政策恐短期内难以实现,对企业来说是把“双刃剑”,新三板企业家需要考虑利用“窗口期”之前的这段时间,把企业发展壮大。
  精选层推出直接获利的企业,估计不会超过3%,按照1万家企业计算,也就只有300家,这和创业板是对标的。所以,绝大多数的新三板企业仍然要卧薪尝胆,等待普惠政策的出台。
  新三板市场万家争鸣,企业差异化比较明显,大的企业规模百亿市值,小的企业濒临破产,所以,不同的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运作方式是不一样的,要区别对待。
  新三板定位是融资板 不是套现板
  很多新三板企业家纠结,新三板仍然难以解决退出套现问题,另一方面,仍然有大量的企业在挂牌新三板。这种“乱象”背后实际上是我们对新三板市场定位产生了错误的认知。
  新三板是融资板。由于流动性短缺,它的估值要低于创业板,但是国内资本市场的估值又整体高于香港联交所、美国纳斯达克。尤其对于中概股来说,中国企业回归是一个趋势。这是新三板的价值,对企业融资、套现来说,只取其一,是次优的资本选择。
  融资就是为了企业经营发展。所以,新三板从某种程度上替代了B轮-D轮的融资,创投阶段的企业要做好长期不退出的打算,这也是要进入新三板的资本需要慎重考虑的事情。
  新三板不是套现板。它套现比较难,因为没有分散的流动性化解风险,有很多项目从新三板退出也是正常现象,比如景域文化,很多体量大的企业到了寻求退出的时间,就要寻求交易所。新三板可能短期内还不能有效解决它的套现需求,尤其是体量比较大的项目。
  认清新三板的定位,企业家、投资人会更加淡定,不必过高的期望,但新三板作为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的股权市场,有它的独特的优势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