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新基金加速“去库存” 超百只同时在售

时间: 2017-03-08  文章来源: 证券时报
除新基金发行监管趋严,抢在相关监管政策最终落实前的空窗期做委外业务,或许也是基金公司近期加快新基金批文“去库存”的原因。 尽管开年以来A股市场表现相对平淡,但新基金发行市场却异常拥堵。多位业内人士表示,除了新基金发行监管趋严,抢在相关监管政策最终落实前的空窗期做委外业务,或许也是促使基金公司近期加快新基金批文“去库存”的原因。 新基金发行量维持高位 开年以来新基金发行持续维持在高位,数据显示,截至3月7日,3月以来新设立的基金便有43只,募集规模为274.08亿份,至此,今年以来新基金成立数量已达到204只。 从在售基金情况看,3月第一周就有171只(各类型合并计算)基金同时在售,其中包括43只中长期纯债基金、44只灵活配置基金、29只货币基金、8只普通股票型基金,以及25只混合二级债基等。 翻阅今年新成立基金公告,记者发现多只疑似委外产品的身影。多家基金公司人士也透露,目前正在发行或刚成立的产品中仍有不少委外定制的基金,这些基金多是在去年获批,目前正在加速“去库存”。 “从去年底开始,公司就把‘去壳’作为短期主要工作,我们算动作比较快的,到目前为止,已经把囤积的批文消化差不多了。”沪上一家公募市场部人士表示。 据记者观察,在成立的新基金中,大部分是2016年、2015年拿到证监会批文后囤而未发的产品,不过其中也不乏更早年份的。例如华南某基金公司近期发行了一只固收类基金,其招募说明书显示,该基金于2014年底已拿到证监会批文。 去库存及委外资金抢壳 是主因 多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新基金加速“去库存”,主要是受基金产品募集新规影响。 某中小型基金公司人士跟记者倒苦水:“去年委外业务爆发,公司提前上报了很多产品做储备,但因为自身销售及管理能力较弱,机构资金也不青睐,很多储备的壳都成为无源之水,目前批而未发的产品数量已影响到公司上报新产品,所以当务之急就是去库存。” 据记者了解,除受委外业务激发,也有部分基金公司是因为市场欠佳或风格转换,一些类型基金卖不动就一直延后未发。上述华南基金公司表示,近期发行的基金虽然2014年就拿到批文,但鉴于产品类型当时不受欢迎,就一直延后。“在资产荒背景下,现在这一类型产品重新为机构青睐,而且最近壳资源也比较紧俏,所以有大资金觉得合适,就赶紧发掉。”该人士说。 北京某公募市场部人士表示,资产荒背景下,机构客户的需求不断,但他们可投渠道在减少,公募基金现在就成了“香饽饽”。“机构资金都想赶在相关监管政策最终落实前的空窗期做委外业务,现在市场上对壳资源的争夺也很厉害。”该人士透露,目前多数公司壳资源几乎已经用完,规模5000万元以下的迷你基金则成了不少机构资金紧盯的壳资源。“先开持有人大会请帮忙资金进来投票,投票赞成,转型便可变成委外资金的壳。” 上海一位产品部人士称,现在大部分委外基金的费率在0.3%左右,但随着壳资源紧俏,费率0.8%~1%的基金,有机构客户也会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