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海内外上市脚步放缓
时间: 2017-03-08 文章来源: 国际商报
投中研究院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2016年中企IPO整体继续增长,但比2015年稍有回落。投中研究院助理分析师王玥瑾称,2016年中企IPO表现仍然较为活跃,但受上半年全球IPO遇冷影响,与2015年相比在数量与募资规模上均稍有下降。全球中企IPO总体回落
投中信息旗下金融数据产品CVSource统计显示,2016年全球中企IPO比2015年稍有回落,共计345家中企完成IPO,与上年相比下降4.17%;募资规模3200.84亿元人民币,下降10.05%。
王玥瑾指出,2016年IPO募资规模50亿元以上的企业达13家,其中4家IPO募资金额超过100亿元人民币。金融业表现尤其突出,50亿以上IPO中11家来自金融行业。全年IPO规模最大的邮储银行募资高达495.52亿元人民币,同时也创下了2014年阿里巴巴集团纽交所上市之后单笔IPO募资金额最高纪录。
2016年共164家有VC/PE背景的中企上市,511家VC/PE机构基金退出,合计账面退出回报1565.99亿元,与2015年相比增长75.04%;平均退出回报率为2.45倍,比2015年上升18.2%。“2016年VC/PE机构IPO账面退出回报与平均退出回报率均表现良好,其中账面退出回报的增长尤为显著。”王玥瑾表示。
“2016年各行业IPO情况差异较为显著,金融业IPO募资规模居各行业首位,制造业表现最为活跃。”王玥瑾称,就募资规模而言,金融业占比45%,以压倒性优势居各行业首位;制造业以11%的比重居其后,医疗健康(占比8%)居第三位。从数量上看,制造业最为活跃(占比26%);建筑建材、IT以占比11%并列第二,金融业以8%紧随其后,其他各行业占比均不超过5%。
从地区来看,广东和中国香港表现最为活跃,均以60起IPO并列各地区中企上市数量榜首,江苏以44起居第二位。就募资金额而言,北京以770.47亿元居各地之首,平均IPO募资规模最高,这主要得益于邮储银行的上市。
A股募资规模轻微下滑
2016年11月16日,上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上市,发行数量为60045万股,发行价格为17.77元/股,募集资金总额为106.70亿元。上海银行成功上市创下2016年A股IPO单笔募资规模的最高纪录。
王玥瑾称,2016年A股IPO数量进一步增加,募资规模稍有回落。投中数据显示,2016年共227家中企在A股市场完成IPO,创2012年以来的最高纪录;募资规模1498.26亿元,与2015年相比下降5.48%。其中上交所主板市场表现良好,共103起IPO,募资规模高达1017.26亿元人民币,位居A股各细分交易板块之首,并且单笔募资规模较大,其中募资规模最大的三笔均为金融股IPO,即上海银行、江苏银行和华安证券。深交所上市124家,居各大交易所首位,其中创业板77家,主板及中小板47家。王玥瑾表示,在提速发行的同时,A股重点控制单笔IPO的募资规模,以实现稳定市场的阶段目标。
港股大规模IPO频繁出现
2016年9月28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港交所主板成功上市,发行股票超过121亿股,发行价格为4.76港元/股,募集资金约合人民币495.52亿元。其中,海航资本、国家电网、长城环亚等6家企业或机构作为基石投资者合计认购近92.94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11.51%。
投中数据显示,2016年港股市场共108家中企IPO,比2015年稍有回落,下降10.74%,与2014年持平;募集资金总额为1553.22亿元,与2015年相比下降19.74%。王玥瑾表示,2016年H股IPO发行数量与募资规模均出现下跌。同时,2016年港股IPO单笔募资规模之间差异较大,在平均募资规模有所下降的情况下(由15.99亿元降至14.38亿元),H股大规模IPO频繁出现,同时金融业表现异常突出。2016年募资规模超过50亿元的13起IPO中有9家来自香港市场,除华润医药之外其余均来自金融业,包括2016年度募资规模最大的IPO邮储银行。
中企海外上市脚步放慢
2016年10月27日,浙江中通速递服务有限公司在纽交所成功上市,共发行7210万股,发行价格为19.50美元/股,募集资金约14.06亿美元(约合95.23亿元人民币)。中通快递成为继阿里巴巴之后,中企赴美上市募资规模最大的一起IPO,也创下了2016年中企赴美IPO规模新高。其中涉及的可实现退出的有红杉资本、歌斐资产、华平等著名VC/PE投资机构,可实现的账面退出回报累计达16.89亿美元。
投中数据显示,2016年境外中企IPO共10起,大多集中于美国资本市场(纳斯达克5起,纽交所3起),澳交所与新交所各1起。行业分布较为分散,主要分布在金融业、互联网和医疗健康等领域。
王玥瑾指出,整体上看,中企赴海外资本市场上市的脚步有所放缓。自2014年以来,中企海外上市数量逐年减少。随着国内A股市场的逐步恢复,其体现出的高估值和国内资本市场良好的本土品牌效应,对部分意欲上市的企业产生了比以往更强的吸引力。考虑到近年来中概股掀起回归潮,未来或将有更多企业选择国内A股市场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