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寻找不减持的大股东

时间: 2017-02-25  文章来源: 证券时报
【股市笙歌】 寻找上市后不减持的大股东,对于投资者可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们公司上市五六年了,老板一直没有减持过。”一家公司员工有些骄傲地告诉笔者。笔者将信将疑,回来一查,却果真如此。 与上市首日收盘价相比,该公司股价已经涨了10倍,公司实际控制人却一直没有减持。从控制权角度看,实际控制人持股比例虽然不超过30%,但是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低于5%,不存在维护控制权不减持股份的情况。在A股动辄汹涌的减持潮中,这样的公司显得非常稀有。 对于实际控制人来说,减持或者质押所持股份融资,是变现纸上财富的两种主要方式。该公司实控人今年刚刚完成一次质押融资,质押比例占所持股份比例也刚刚超过30%,属于正常的区间范围。往好的方面去推断,该实控人一直预期股价会稳步上涨,所以宁愿承担质押股份融资的成本,也不愿意减持股份从而错失未来股价上涨的收益。 对于外部投资者来说,公司董监高等内幕信息知情人减持股份,是一把双刃剑。有的投资者认为,公司董监高有动力和能力先筹划各种重大事项推高股价,从而通过后期减持股份最大化获利。也有的投资者认为,这些内部人之前获得股份的成本非常之低,所以即便股价萎靡不振也会大举减持,如果公司还有没有暴露的隐患,那减持计划更会孤注一掷地实施完毕。 美国投资大师彼得林奇曾叙述一个投资案例,在所有分析都支持他买入的情况下,该公司一位董事抛售了许多股份,让他的投资决策陷入僵局。他多方确认判断那位董事有大额现金消费的需求,彼得林奇最终还是配置了这家公司的股票,经过一段时间也获得了不菲的收益。 “清仓式减持”近期成为庙堂与民间共同关注的话题,其实如果只是单纯的减持股份并无不妥。令人憎恨的是,许多公司董监高利用职务权限,采取了隐瞒不好的各种消息,或者实施高送转等刺激股价的行为,然后再减持股份,让外部投资者犯傻充当了接盘侠。从法律法规的角度看,“组合”减持似乎并不直接违法,何况还有许多灰色地带的存在,比如假装减持时不了解公司经营剧烈下滑。 对于外部投资者来说,无论是研究行业的发展,还是公司自身经营能力、财务数据的分析,都不会达到公司实际控制人自己对经营情况和股价走势的判断水平。2015年上半年还属于牛市阶段,一家公司公告实控人暂停减持计划,引发了股价暴涨。事实证明,随后几个月该公司确实在产品发展和并购重组方面多有建树。除了遭到监管部门干涉而暂停或修改减持计划的案例,A股公司实控人主动暂停减持绝对是寥寥无几。 寻找上市后不减持的大股东,对于投资者可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没有现成的类似数据让你直接提取,但是在研究和投资公司时,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考量指标。当然,减持过股份的实控人并不是坏孩子,没减持的实控人也会通过质押融资来满足一定的消费和投资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说,上市公司的股份结构可能是投资者需要考虑的最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实控人和董监高里的筹码分布,有助于投资者大幅降低投资风险,攫取超越大盘的投资收益。 (作者任职于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