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新政挤出的定增资金会流入二级市场吗?

时间: 2017-02-22  文章来源: 证券时报
定增新规来袭,一大批未获受理的上市公司定增方案受到不同层面的冲击。理论上,原本不可控的定增将会适当收缩,由此“挤”出部分资金,去向成谜。 根据过往数年的定增规模及变化趋势,预计新政会锁定数千亿元资金,一说该部分资金或将流向二级市场,对市场影响偏正面。目前来看,市场较为认可前述观点,因为长期以来,再融资结构的失衡以及定增规模的无限放大已被解读为甚于IPO的圈钱行为,特别是定增方案中设置的相关条款,也被理解为对二级市场的定向套利。 可以从几个维度理解定增资金去向问题。 第一,定增资金多来自于上市公司大股东及第三方资管机构等,涵盖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不少案例中,大股东以超过50%的比例参与定增,包揽定增也不乏其例。 这类案例所涉及到的产业资本与二级市场契合程度较低,并不会因为再融资新政的收紧而发生方向性的逆转。当然,二级市场可能只一个方向。例如,产业资本可以直接在二级市场增持上市公司股票以达到其持股目的,或者通过债务性工具向上市公司提供流动性,与直接参与上市定增相比,是不同的生态系统。 金融资本倒是更有可能转变思路,变更传统的无风险套利模式,从定增的一级半市场中抽离而出,转投二级市场,参与市场整体波动。不排除确有金融资本如此操作,但应该不会成为主流,因为固有的盈利模式难以改变,相关金融资本大概率会降低单一定增项目的投入力度,通过类似薄利多销的方式承揽更多项目。 此处有必要提及的是,再融资新规对定价方式作出了大幅修改,金融资本无法提前锁定相对收益,后续锁定期面临较以往更大的风险。因此,定增项目有可能会降温。 第二,监管意图令定增资金有了明确的取舍方向。再融资新规未限制再融资规模,只限制定增规模、定价及时限,监管意图已极为明确——鼓励公开增发、配股等其他再融资方式,试图引导部分上市公司及资金提高非定增融资比例,以改变当前久被诟病的再融资结构。 尽管上述导向不一定能在短期内达到实质性成效,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也不一定能真正奏效,但毕竟是一个被监管鼓励的方向,面临的政策风险较小。客观上,该导向会令定增资金分流,至于分流比例,则较难研判。 第三,大资管时代实际上没有太严重的流动性风险,被挤出的定增资金面仍会充分考虑二级市场的不确定性。 在现行货币发行体系下,二级市场并不存在较大的流动性危机,只有期限错配问题,这在实务中已被多次证伪。同样,定增资金在定增渠道受阻后,是否会优先考虑二级市场则要视乎市况,A股的阶段性例证表明,若市况不佳,定增资金存在闲置的可能性。 第四,定增资金规模实际上相当有限。在理论测算中,被挤出的定增资金高达数千亿元之巨,其实包括了不同期限的资金,不可能在相对集中的时限内集中入市,不足以形成市场共振。 综上所述,定增资金流入二级市场的预期是存在的,可在一定程度上营造积极氛围,但恐怕也仅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