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1月上市公司公告购买理财产品总量突破千亿

时间: 2017-02-17  文章来源: 证券时报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证监会考虑对使用募集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限制其再融资。虽然该消息尚未得到官方回应,但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热情依然不减。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根据数据统计发现,今年1月份,共有141家上市公司发布理财产品的购买公告,涉及金额高达1024.76亿,创出单月历史最高值,同比激增145.6%。
  单月破千亿
  刚过去的2016年,767家上市公司一共花了7627亿元购买理财产品。去年1月份,122家上市公司用417.29亿元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也就是说,今年1月份上市公司理财产品的购买量,同比激增145.6%。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整个四季度,理财购买量达1147亿,而今年1月份单月仅比其少了122亿元。
  数据显示,1月份认购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共141家,多数花费在20亿元以下,高于20亿元的共8家。值得一提的是,上月出现了中国神华、华夏幸福这类单月认购额突破百亿元的大户。其中,中国神华单月认购330亿元的理财产品;华夏幸福一出手就是150亿元。
  上述两家公司均使用“自有资金”购买理财产品。记者对认购额在20亿以上的公司分类发现,自有资金占绝对份额的有5家(4家100%,1家97%),完全使用募集资金的有3家。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牵扯出了一个资金来源的问题,甚至可能影响证监会对再融资的态度。
  “我觉得还是要分资金的来源。如果完全是自有资金当然没问题,这是上市公司正常的财务安排。但如果是用超募资金,就非常值得注意。而事实上,使用超募资金在我看来似乎不在少数。”一名银行资产管理人士告诉记者,“这样的公司,资质与资产质量可想而知,所以传闻说监管要限制它吸血(再融资),也是有可能的。”
  事实上,去年使用募集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的比例,要比自有资金的比例高出16%。
  1月信贷增长迅猛
  为什么1月份上市公司购买理财热情如此高涨?
  有银行业分析师提示,不妨结合1月份的信贷数据分析。
  央行近日发布的信贷数据显示,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了2.03万亿元。虽然这一数据不及预期,但其中的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1.56万亿元。
  “贷款我年初就拿到了,肯定有相当一部分是需要留存。因为上市公司的项目投资肯定是分批次的,还没有到运用自有资金或者是募集资金的时候。”上述银行业分析师表示,“为了提高收益,把拿到的贷款用去投理财产品,这是再正常不过的逻辑。这样也可以用收益对冲部分贷款的利息成本。”
  当然,拿贷款绝不仅是为了购买理财产品,但在年初先贷款,则为购买理财产品打下了基础。
  “上市公司来我们行买的,保本占绝大多数。我们多数配的是固收、债券和结构化存款,通常我们会给4个点左右。这些属于表内理财,所以收益不会太高。”一位银行资产管理人士告诉记者,“很少公司会要求投表外,表外配的是权益类产品,收益高但风险也高。之前我遇到过有上市公司拿几十个亿来找我们说要投权益,我们根本不会去给他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