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腾挪QDII额度投资其他海外市场 基金公司力推沪港通产品

时间: 2017-02-16  文章来源: 上海证券报
  QDII额度紧俏,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试图用不占额度的沪港深产品投资港股,腾挪出的额度投资其他海外市场。
  新年伊始,港股市场走势强劲,截至15日香港恒生指数累计上涨逾9%。面对“开门红”的港股市场,手握港股QDII和沪港通产品线的公募则悄然谋划“转型大计”。诸多受访公募指出,2017年很难有新的QDII额度放出来,因此相当一部分公司计划将港股QDII额度投向亚太以及美股市场。与此同时,这些基金公司也不会放弃港股这一“爆款”,大幅提高不占外汇额度的沪港通产品申报速度以继续投资港股。
  QDII“去港股”趋势显现
  目前,市场上共有24只正宗的港股QDII基金。所谓“正宗”,即这些基金明确投资区域主要是港股市场。此外,还有数十只QDII基金投资区域为港股及其他亚太等市场,但港股仓位均占比较高。近期,这些基金都显示出一定的“去港股化”倾向。
  分析人士指出,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QDII额度一票难求,且未来依然难有纾困迹象。“一些公司提出3个多点的高额通道费,但等待QDII额度依然要排队半年以上。”一名基金公司投资人士描述QDII额度紧俏的局面。外管局数据显示,截至1月25日,累计批准QDII投资额度899.93亿美元,接近最高上限。多数业内人士指出,今年外管局很难放出新的额度。
  在港股市场整体水位抬高的前提下,沪上一名QDII基金经理对上证报记者表示,2017年会更多考虑韩国等亚洲市场的科技股以及在美上市的中概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出现了一波上涨行情,微博、陌陌、阿里巴巴平均涨幅接近三成。一些长线资金也开始介入中概股。电商巨头京东获沃尔玛大笔增持,旅游巨头携程获苏格兰独立资产管理公司Baillie Gifford增持。
  市场的变化也对QDII布局产生影响。根据1月份公布的基金四季报,QDII布局思路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尽管港股和美股依然是QDII基金投资布局的重点,但QDII在港股投资比重低于美股,前者为33.82%,后者为35.11%。
  沪港深产品有望迎来暴发年
  “无论从估值还是流动性以及公司盈利情况,我都十分看好2017年港股的总体表现。”对港股投资颇具经验的一名QDII基金经理对上证报记者表示。正如上述业内人士所言,在估值触底、业绩回升的双重推动下,2017年港股很可能走出一波像样的行情。在市场“爆款”面前,公募基金发力布局沪港深主题的节奏也在不断加快。
  博时基金和平安大华基金今年首先发力,在1月25日分别成立博时沪港深价值优选基金和平安大华中证沪港深高股息基金。此外,目前还有包括招商安和沪港深保本混合基金、汇添富沪港深行业整合灵活配置混合基金等在内的16只沪港深主题基金在证监会基金募集申请名单中等候审批。然而,公募一边加速推行沪港深产品,一边由于规模达到预期上限纷纷暂停大额申购。近期,东方红、博时旗下沪港深产品暂停了大额申购。
  近年来,由于QDII额度较紧张,众多公募已遭遇QDII额度瓶颈,转而通过沪港通基金实现港股投资将是大势所趋。据记者了解,沪上至少有两家中型基金公司正在准备申报沪港通的材料,总体来看,今年有望成为沪港通产品大暴发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