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炒作逻辑出现变化 “壳资源”从炙手可热到乏人问津

时间: 2017-02-15  文章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有私募在朋友圈表示,近期清理了年前布局的3只“壳”股。《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有投行人士发布“卖壳”信息,“壳”费从6亿元降到4亿元,“卖壳”的条件也一再降低,但还是无人问津。有私募表示,随着IPO加速,市场“炒壳”逻辑出现变化,A股“壳资源”稀缺性正在退却。
  私募大肆逃离“壳资源”股
  曾经牛人扎堆的“壳”股如今风光不再。曾经的“囤壳王”中科招商在短短4个交易日中便宣布拟清仓8家上市公司的持股,如此匆忙地想大举抛掉手上的“壳资源”大大出乎市场预料。
  随后的2017年2月10日,在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证监会主席刘士余特别提到了对“壳资源”炒作的限制。
  近期有私募人士在朋友圈表示,从监管政策和目前市场风向来看,以前的“炒壳”逻辑出现变化,尤其是证监会主席刘士余近期提到了对“壳资源”炒作的限制,后期“壳”股市场空间越来越窄,近期已经把手里年前布局的3只“壳资源”股清理了。
  同时,《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部分中介贩子手中的“壳资源”也从前期的炙手可热到近期的乏人问津,“壳”费一降再降也无人搭理,这也反映出目前“壳资源”股的现实情况。
  尤其是在IPO提速及重组新规抑制“炒壳”热情的背景下,“壳资源”股的地位大不如前。实际上,不少私募在去年就已经着手减持“壳资源”股了——去年7月27日,新价值投资陆续减持举牌个股;去年6月18日,园城黄金公告称思考投资减持121.14万股,占总股本的0.54%,不再是持股5%以上的股东。
  “壳资源”稀缺性正在退却
  回顾A股市场的“炒壳”演变历程,从早期的押注垃圾股重组,到反向收购“壳”公司曲线上市,再就是产业资本跨界并购及目前各路资本井喷式“囤壳”运动,“壳”生意已经成为A股市场参与主体绕不开的一个话题。
  北京清和泉资本表示,当前监管层态度较为明确,且执行力度越发趋严。短期存在纠正市场炒作行为,从而影响市场参与情绪,但从中长期来看,不管是对A股还是实体经济,均形成较大利好。今后两个趋势较为明显:首先是IPO发行加快、审核趋严将成为常态化;其次是加强并购、重组的监管将成未常态化。而从对市场的影响来看,价值蓝筹股与中小创的估值差距仍将进一步拉近,同时成长股的估值将大幅分化。
  温莎资本研究总监李荦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A股“壳资源”的稀缺性正在逐步退却,打击利用“壳资源”操纵股价进行炒作,本身是监管层保护中小投资者应尽的义务。投资本应回归到基本面,而不是纯粹的市场博弈。监管层的做法对市场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起到助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