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3200亿基金面临转型:保本基金或变成小众产品

时间: 2017-02-14  文章来源: 信息时报
  信息时报讯 上周五,证监会发布了《关于避险策略基金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保本基金将被调整为避险策略基金,连带责任担保机制被取消,现存续基金仍按合同约定运作,到期后不符合规定的资产要转为其他类型的基金或被清算。据数据统计,现存的保本基金共有151只,合计规模为3200亿元。
  快速膨胀风险上升遭监管
  《指导意见》指出,保本基金要调整为避险策略基金,按照新老划断、过渡安排原则,存续基金仍按合同约定运作,到期后不得增持不符合规定的资产,存续基金到期后应调整保障机制,不符合的转为其他类型的基金或者被清算。这也就意味着,现存的151只保本基金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到期一只减少一只。
  作为去年上半年基金投资的“爆款”,保本基金为何会被证监会监管?证监会给出的解释是,保本基金存在潜在风险,监管是为了避免投资者形成对此类产品绝对保本的“刚性兑付”预期。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表示,保本基金在保障机制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保本基金保本投资策略可能失效,保本基金快速膨胀可能带来风险。随着保本基金数量、规模不断快速增大,尤其是部分基金管理人大量集中发行保本基金,若出现到期亏损且无法赔付的情况,容易损害持有人利益。
  保本基金或变成小众产品
  记者了解到,我国绝大多数保本基金运用的都是CPPI策略,即将基金资产分配在无风险资产和风险资产上,并通过调整资产组合,保证风险资产损失不超过投资者的承受范围。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保本基金创立之初,确实还是很严格地遵循保本策略,基本不放杠杆,或者说是在高评级债券上放很小的杠杆,但这类保本基金仅能保本,收益率很难出类拔萃,后来便被市场所摒弃,后续出现的保本基金不乏风格相当激进的产品。”
  据数据统计,现存的保本基金共有151只,规模为3200亿元。从保本周期到期时间看,2017年到期的有34只,2018年到期的多达71只,2019年到期的有46只。今年开始,将有一批保本基金面临转型或清盘。
  通常公募基金在成立产品时引入担保机构,公募基金每年按基金资产净值的一定比例向担保人支付费用,担保机构则为其兜底。济安金信基金研究中心主任王群航表示:“在市场不佳的情况下,有的保本产品已低于面值,担保公司不愿再为其担保,保本基金此前的生产合作链便基本断裂。”
  由于投资策略的限制,保本基金在调整为避险策略基金后,向上收益的空间会进一步缩窄,同类产品之间的收益差距不大,可能导致同质化现象严重。除此之外,改名之后不承诺保本也可能对投资者心理造成影响,使保本基金变成小众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