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笙歌】提防公司上市前的旧账
时间: 2017-02-11 文章来源: 证券时报
一切为了上市,上市后东窗事发,照目前的处罚结果,只需付出几十万元的代价。近期,证监会一直加大对资本市场的稽查力度,并查处了一批违法违规的上市公司。令人惊讶的是,许多违法违规发生在公司IPO之前,为了上市许多公司实际控制人用尽了手段,比如隐匿关联方、委托代持股份这些敏感领域竟然都蒙混过关。
一切为了上市,上市后东窗事发,照目前的处罚结果看只需要付出几十万元而已。笔者翻阅公告,且不看公司实际控制人的数亿数十亿元的持股市值,只看公司其他高管也有几千万元的股份。根据目前的法律法规,确实不能再企望更高的罚款金额。也许让公司退市的“极刑”最有震慑力,2016年A股也出现了一家退市案例,但大多数违规也触及不到被责令退市。
据报道,证券法修订的草案已计划提高罚款金额,按照募集资金的上限10%来设置上限。不过对公司大股东来说,这样的处罚不足以产生足够的震慑力。实在不行,减持股份或者转让控股权,公司大股东和其他原始股东仍赚得盆满钵满,吃亏的只有在二级市场买入公司股份的中小投资者。
简单来看,公司上市之前的旧账,主要与股份代持、受限以及日常经营业绩相关。似乎股份代持、受限与我们关系不大,只要公司经营良好股价上涨就可以。但是,许多存在股份代持的公司如实披露情况,并合规纠正和处理,一样成功IPO,那为何还有公司冒着被证监会和媒体发现的风险要隐匿代持呢?合理推测原因可能是,公司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所以想混上市私下减持股份解决。近期证监会处罚的一家公司,就是类似情况,公司实控人要求高管不要声张,通过逐渐减持股份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为此买单的依旧是二级市场的投资者。首先,有数量不菲的股份一直在限售解禁后减持,对股价有实质的影响。其次,“厨房里一定不会只有一只蟑螂”的理论告诉我们,公司实控人在经营业务等方面也会采取聪明利己的方式,损害外部投资者的利益。
一家医药上市公司经常得到券商卖方机构的推荐,但笔者一直对其防备有加。因为该公司上市时,对于一家通过委托方式持有股份、实际控制的公司进行了隐瞒,上市前所创造的大比例利润也来自这家实际为关联方的公司。上市两三年后东窗事发,公司实控人也交了几十万的罚款,事情就结束了。所以,代持的股份、隐匿的关联方,常常与经营业绩造假相关联,投资者需要小心提防。人品不好,投资公司的风险就太大了。
一家环保上市公司曾被曝出高管所持股份受限,必须在公司业绩达到一定要求才能减持兑现。想必“委屈”的高管并不想在IPO之前把事情搞出来,影响了IPO进程也影响了自己的利益。如此的公司治理结构,多少影响公司经营能力,进而影响公司发展和股价走势。
一家国资食品公司上市之前,较低的价格买回职工此前集资获得的股份,然后让董事长也获得很多股份,看起来实在是容易生疑。大股东不想着好好做业务,反倒是通过各种违法或灰色手段来攫取个人利益,这样的脾性从准备IPO到上市,一定难有改变,不得不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