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主力资金动向:埋伏创业板+打短差

时间: 2017-02-03  文章来源: 中国证券报
2017年1月,A股市场的参与者早早地便进入到了过节的状态当中,两市成交量不断萎缩并刷新阶段地量,市场人气低迷的同时热点也快速轮动,赚钱效应缺乏。主力资金和融资客也在节前最后一周持续“撤退”。但是从资金流向数据来看,赚钱难的背景下,主力资金打短差的操作“路数”再度回归,而且节前主力资金已开始埋伏创业板。有市场人士认为,主力资金加持创业板或意味着近期持续低迷的创业板有望“否极泰来”。 节前忙撤退 由于节日效应,节前各路资金的参与热情十分有限,两市成交量不断萎缩,节前最后一周甚至跌破了3000亿元,1月25日和26日更是陆续以2833.79亿元和2698.92亿元刷新了1月7日“熔断”以来的最低成交额。 与低迷的人气相对应的恰恰就是两融投资者和主力资金的纷纷离场。据资讯数据显示,自从1月10日以来,融资已经连续12个交易日呈现净偿还格局,至1月26日沪深股市两融余额仅剩8814.79亿元,是2016年9月30日以来的最低值。而节前最后一周,融资的净偿还规模也较前几个交易日明显放大,1月23日至25日累积净偿还了105.22亿元。 另一方面,主力资金也在节前一周不断净流出。1月23日至26日,主力资金连续四个交易日呈现出净流出状态,但与两融偿还力度逐渐增大不同,主力资金节前的离场步伐呈现逐步放缓的特征。1月23日至26日,主力资金分别净流出了78.55亿元、69.13亿元、20.04亿元和23.26亿元。 但也就是在成交不断萎缩,以融资和主力资金为代表的场内资金不断撤离的背景之下,深证综指却节节走高,节前实现了五连阳,不仅接连收复了120日均线、5日均线、10日均线和20日均线等一系列均线位置,周四盘中更是以3163.10点刷新了1月11日以来的新高。至此,节前最后一周,上证综指累积上涨1.15%,表现明显强于预期。深市个主要指数的表现则较上证综指明显偏弱,深证成指和中小板指虽然周涨幅分别为1.47%和1.63%,但都未能收复1月13日以来的失地。创业板表现则更为疲弱,在其余指数不断走高的同时,创业板仍旧不紧不慢的“原地踏步”,不仅节前一周的涨幅只有0.29%,在沪深两市交易所核心指数中表现较弱,甚至未能突破其1月23日的日内高点位置。 布局创业板热衷打短差 尽管创业板表现较两市大盘明显偏弱,但从主力资金流向数据来看,创业板的“否极泰来”似乎已为时不远。 据资讯数据,节前最后一周,创业板的主力资金流向情况明显好于中小企业板和沪深300板块。1月23日和24日,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还是主力资金净流出的重灾区,两个交易日中小企业板分别净流出了21.43亿元和15.22亿元,创业板则分别净流出22.42亿元和27.41亿元。而沪深300同期则分别仅净流出了10.19亿元和8.29亿元。然而到了1月25日,中小企业板仅小幅净流出7.07亿元,创业板和沪深300则双双转为主力资金净流入状态,具体净流入金额分别为1147.52万元和9.60万元。到了1月26日,创业板的获宠则更加凸显,其当日仅仅净流出主力资金2.38亿元,但中小企业板和沪深300板块当日分别净流出了10.89亿元和10.77亿元。由此可见,节前最后两个交易日,主力资金已经开始出现逐步埋伏创业板的操作特征。 除了开始逐步布局创业板以外,节前主力资金热衷于打短差的特征同样显著。1月24日至26日,主力资金均出现了开盘净流出但尾盘大举回流的情况。而且回流的金额也呈现逐步放大的情况,资讯数据显示,这三个交易日尾盘分别净流入了2186.12万元、1.37亿元和1.56亿元,而其开盘时分别净流出了34.24亿元、25.18亿元和17.19亿元。此外,1月25日和26日,超大单连续净流入,也表明了主力资金节前建仓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