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金融开放大势 走精品店路线
时间: 2017-01-23 文章来源: 中国基金报
再见王鸿嫔,仍然春风拂面神采奕奕。从为人所熟知的上投资摩根基金公司总经理到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掌舵者,她始终干劲十足。二次创业一年有余,王鸿嫔在为投资人提供全球资产配置专业服务的路上正一步一个脚印从容向前。正如十多年前第一次来上海工作,王鸿嫔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开放充满信心和期待。她选择了一条新路,践行客户至上的初心,也同样对“小而美”的发展模式充满信心。
抓住金融开放大势
王鸿嫔再次起航,除了体内“海贼王”的DNA驱动,还有对中国金融开放大势的信心,充满机遇的同时不乏挑战。她表示,十二年前就开始到国内发展,现在则是在熟悉的航线上航行。“在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发展,居民财富累积等种种因素下,全球资产配置是必然趋势。在这一点上,我们的专业应该有所作为。”
在王鸿嫔看来,跨境投资正旺,可是现在很多渠道受限,加之跨境投资比较复杂和专业,形成了当前本末倒置、群魔乱舞的局面。“对一般投资人来讲,我觉得比较不利的是公开市场投资没有开放,而开放的项目风险相对高很多。比如对外直接投资,可以直接投资股权,国内有各类这种股权基金,包装也各式各样,可是对投资人来讲,股权基金流动性比较差,其风险比公开市场要高很多。适合一般投资人的公开市场包括二级市场,以及其他流动性比较高的产品,国内投资人基本难以触及。即使现在有香港互认基金,也还是有很多门槛。”
此外,王鸿嫔认为目前最为盛行的股权类等投资门槛也偏低。“海外成熟市场一般是投资者累积到一定的财富以及一定的投资经验之后才能进去,门槛都非常高。比如一些房地产基金,在国外很多都要三十万、五十万美金才可以投资,到国内因为各种切割,甚至有些被包装成理财产品,门槛偏低。这实际上对投资者很不利。”
看到中国居民资产全球配置的旺盛需求,为其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正是王鸿嫔“归零”再出发的初衷,不过她也坦言,资本开放的进度比预期慢很多,所以很多思路还无法施展开来。目前,富汇从人民币业务做起,几乎每月都有一只新产品问世,已涵盖权益类、固收类、量化基金等不同风险特征的产品,致力满足投资者多元化的投资需求。王鸿嫔透露,下一步会准备在香港申请牌照,服务出海的资金。
从客户出发
“小而美”也能生存
与日益增长的投资需求不相匹配的是,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并未成熟,投资者教育还任重道远。在王鸿嫔看来,跟十多年前的“混沌未开”相比,现在很多投资人会觉得自己已经成熟,再加上国内这几年累积下来的各种乱象,形成了扭曲的“刚性兑付”理念。“很多投资人认为把钱放在理财产品,可以拿到无风险的利润,无需去买基金。但是所谓的无风险其实并不是没有风险,而是因为这个风险现在是由政府和国家来承担。所以更多的教育并不应只是针对基金的教育,而是要针对投资人整体。整个社会对于风险自负这样的意识教育,非常需要普及。”
作为首开国内投资者教育先河的实践者,王鸿嫔继续践行“宁可让投资者清清楚楚地不买,也不让投资者糊里糊涂地买”的理念,不遗余力开展投资者教育活动。从客户出发,关注客户满意度,也是她选择从业第三方的重要原因。她表示,以前受限职业要求,不能在全市场范围内为客户挑选产品,而现在是坐在桌子对面,没有任何义务一定要卖哪家产品,没有了这样的束缚,便可以彻底站在客户立场,给客户挑选靠谱的产品。
从身居高位的公募行业转而创立财富管理公司,这是一条鲜有人走的道路。加之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第三方财富管理已经是一片红海,王鸿嫔却目标坚定。她坦言并没有对别家进行专门调研,只是想实践自己的一些想法,重新衡量自己的极限,寻找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慢慢经营。搭建这样一个财富管理公司,平台独立不为任何大集团服务,能够更客观站在客户的角度,不求规模,不赚块钱,走“小而美”路线。
“十二年大家可选择的路不多,现在的状况是路太多,所谓公募、私募、股权、房地产琳琅满目,更像是战国时代,看起来都是路,挑战反而是要选择一条自己的路。”在王鸿嫔看来,纵观人类历史,任何一个企业,无论如何强大,也不可能“通吃”。在金融行业,即使像花旗、高盛这样的百年老店,也都是选择一条自己擅长的路走。“首先要知己知彼,知道自己的专业在哪一个领域,并做到最好,就一定会有市场。现在最大的挑战是怎么去跟不同的专业人员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