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私募产品新陈代谢速度加快 10年以上基金仅剩14只

时间: 2017-01-16  文章来源: 证券时报
在持续低迷的市场中,私募产品新陈代谢的速度愈来愈快。2016年,私募新发产品17528只,同时有3513只产品清盘。经过市场洗礼,坚持下来的私募产品越来越少,运行5年以上的产品只有768只,而运行10年以上的产品仅剩14只。 去年产品发行超1.7万只 去年市场震荡下行,监管趋严,私募行业的发展依旧可圈可点。据格上理财数据,2016年,共发行私募证券基金17528只,较2015年的10925只增加60.44%,其中,7月份新发产品数达到3304只,创单月发行量历史新高。 格上理财研究认为,除了A股系统性风险在股灾后得以释放,委外资金助推以及投资者风险偏好逐渐修复等因素外,私募备案新规引发的“保壳潮”以及合同指引政策也极大地助推了私募产品的发行。 事实上,近年来,私募发行速度一直持续高涨,2013至2015年三年,发行的私募基金数量分别为598只、2479只以及10925只。 在私募新产品迅猛扩张的同时,旧产品的“代谢”速度也在加快。2016年,清盘的私募产品共计3513只,是2015年(1686只)的两倍多,其中357只是提前清盘。2013年、2014年清盘的私募产品数为101只和121只。 近两千只产品成立未满一年即清盘 进入2017年,私募发行势头不减。在新年首两周,已有177只私募新品发行,其中也出现了知名私募基金管理人的身影,如弘尚资产发行两只新产品,重阳投资、固利资产、泓信投资等也在2017年刚开始便发现了新产品。 私募在加大新品发行力度的同时,对旧产品则是快刀斩乱麻。数据显示,2017年已有34只私募产品清盘。据了解,目前私募为了防范风险,多选择在合同中约定预警线和止损线,而非如之前那样设定清盘线。其实,按照之前普遍的0.7元的清盘线标准,目前还有不少产品净值处于危险区。据格上理财统计,在2016年1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有净值公布的产品中,共290只(含子基金)净值低于0.7元,处境危险。 格上理财研究员告诉记者,虽然2016年市场整体没有太大起色,但除年初熔断外,私募基金整体受到的冲击有限。除部分踩雷机构外,出现巨幅亏损的私募不多。导致清盘的主要原因在于投资者退出后产品剩余资产过小,很多不足1000万元,或存续委托人数较少,一般小于2人,因此选择了清盘。 从协会备案的数据来看,目前运行3年以上且非清盘状态的私募证券类产品1634只;运行5年以上的产品数为768只;而运行10年以上的产品仅有14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