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研读年报的门道

时间: 2017-01-14  文章来源: 证券时报
2016年年报披露今日开启。除了招股书,上百页的年报是资本市场披露信息最丰富的文档,却一直难以真实不欺。 此前某年首份披露年报的一家A股公司,被所有主流财经媒体表彰净利润暴增,有的还冠以展现新技术、新经济发展的光环。简单翻阅公司上市以来的业绩就可以发现,暴增后的净利润也只是与上市当年的水平差不多,意味着公司上市几年了几乎没有发展。之所以出现净利润暴增,是因为前两年公司经营突然变脸业绩暴跌。 近几年新股发行(IPO)的公司数量较多,出现上述现象并不罕见。在冲刺上市的时候,公司难免提前确认收入或者忽视各种费用来做高利润。一旦成功挂牌上市,很多公司就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工具展开并购重组,将标的公司利润并表实现快速发展。如果仅仅考虑上市资产经营情况,相信有更多的A股公司是惨不忍睹的。 如何正确地研读年报呢?首先要将公司放在更长的期限去观察经营情况,并且要分清楚公司的上市资产、并购标的经营情况,观察公司每年合并报表和不再合并的各个参股公司、子公司的情况。通过精巧的并购重组安排和时点把握,公司不断实现净利润增长,这样的增长带来的股价泡沫总有破灭之时。其间多次并购交易,可能还隐藏着利益输送、财务造假等犯罪行为,这样的公司案例在A股也比比皆是,在监管部门加大稽查力度后仍是不断涌现。 第二,要真正理解年报提供的都是历史数据。有一家科技公司增长迅速超过50%,甚至100%,但是股价不温不火,似乎没有体现公司的价值。然而,公司所处行业的核心技术变革周期非常短暂,可能只有短短几年时间。之所以公司有这样的增长,也是因为把握住了上一次的技术变革。所以,投资机构可能是担忧公司如何面对下一次的行业技术变化,以及目前固定资产等各种投入未来如何转化、处理。当然,如果投资者通过调研相信管理层的能力和应对,那坚持己见买入公司股份就可能是一项成功的投资。 第三,年报各种财务信息固然重要,但非财务信息更值得重视。分析一家企业可以从财务角度,但公司重要股东的行为更加重要,因为他们更加了解公司的财务。毕竟有注册会计师出场,即便会计师领着公司的酬劳,但仍披露了非常多的信息供投资者参考。A股公司年报的董事会报告写得比较朴素,只能通过近几年的对比来获得更多思路。同样的道理,通过仔细对比近几年的披露细节和模式,投资者可以发现许多有意思的事情。 一家近几年状况不断的公司,曾在上市后不断并购,笔者翻阅年报发现,其子公司非常多,难以厘清公司的整体结构。不过,之后公司就不再披露上述细节。也许设立这么多的子公司是行业模式或者业务发展需要,但是非自愿披露的缩减,足以引起投资者的警惕,事后证明这种警惕是非常必要的。 究竟有没有真实、有意思的内容,直接在年报里告诉你呢?有职业投资者曾从一家公司年报里发现对于其他行业的一段分析,引起了他的兴趣并求证、投资,最终实现了收益。说自己也许总是遮遮掩掩的,长期以来很多投资者就怀疑市场一家知名消费品公司调节利润、根据情况释放业绩,如果运气好,也许答案可以从其他行业公司年报里找到。看上百页的年报,看上百家公司的年报,可能就为了找到类似的寥寥几句话吧。 (作者供职于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