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券商被股价“打脸” 已成市场常态

时间: 2017-01-06  文章来源: 经济参考报
  近期,一篇质疑性文章使信威集团陷入风波。上市公司方面声称文章内容属于“胡编乱造,主观臆断”,上交所也发出问询函,要求上市公司就文章所涉及的多个方面内容进行说明。该股停牌前跌停,后续如何发展受到市场关注。
  还应予以关注的是,与信威集团相关的券商研报。去年9月,东吴证券一名研究员发布了题为《信威集团公司点评:大国崛起的侧面(二),人中龙凤》的研报。报告称,买信威集团就是买中国实现大国崛起的信念;给予该股“买入”评级,并称其董事长王靖为人中龙凤。报告发布当天,信威集团股价报收于18.39元,到了2016年12月23日,该股收盘于14.60元。短短三个月,信威集团股价跌幅超过20%。如果复牌后信威集团股价再次出现下跌,则跌幅会进一步扩大。
  这一研究报告的结论如何得出,出于何种目的,我们不得而知。不过,报告发布后,信威集团股价表现差强人意却是不争的事实。给予其“买入”评级,至少目前看来是被股价“打脸”了。
  券商强力推荐,但相关上市公司股价就是不给力,这在A股市场并不是个别现象。2016年沪深两市股价遭“腰斩”的个股高达40只,其中不乏某些券商重点推荐或频繁推荐的个股。比如天玑科技,早在去年3月就有券商推出研究报告鼓吹,此后更多券商加入这一行列。多家券商曾预计天玑科技股价半年内将达到30元,如今半年过去了,其股价破位下跌后徘徊在18元。
  再如美亚柏科,去年1月就有券商如打鸡血般开始推荐该股,给出的目标价高达47.4元,与当时的股价相比涨幅达四成,但47.4元的价格始终没有出现,前不久该股股价创出20.22元的去年年内新低,相较年初股价跌幅超过50%。而且,为美亚柏科鼓吹的券商有多家,当初的言之凿凿,等来的却是市场一记响亮的耳光。
  事实上,券商研报不靠谱早已成为市场常态,这不仅表现在券商对于相关个股的推荐上,同样表现在券商季度、半年度以及年终策略报告上。虽然各家券商为了提升市场影响力,为了博眼球频频推出所谓的策略报告,举行投资策略研讨会等,但真正能够看准市场的券商是凤毛麟角。更多的券商报告,无论是个股还是大势,都脱逃不了忽悠的命运。
  券商被股价“打脸”,凸显其研究能力、定价能力上的短板,而这在券商行业中属于普遍现象。如果投资者信奉券商的话,那么被“打脸”的不仅只有券商自己,还有被忽悠的投资者。当然,依照目前国内券商的研究能力与定价能力,要真正走出国门,走向全球资本市场还稍显稚嫩,离真正掌握话语权更遥远。因此,国内券商在提高自身的治理水平,提升研究能力等方面还须下大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