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同比减半 基金经理离职热降温

时间: 2016-12-30  文章来源: 金融投资报
 伴随着2016年股市的震荡,市场赚钱效应下降,公募基金经理离职人数大降,仅有164人离职,相当于2015年离职数量的54%不到,涉及基金公司72家。而资产规模前十大的基金公司中,工银瑞信和中银两家公司全年基金经理零离职,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
  年内164位基金经理离职
  数据显示,截止12月29日,今年以来共有164位基金经理离职,他们或是离开公募业,或是转投其它基金公司。但离职次数相较2015年的302位大幅降低了46%左右,且与2014年的204位基金经理离职相比,离职数量也大幅减少。
  毫无疑问,这与基础市场的表现密不可分。自2014年下半年牛市行情开启之后,在巨大的赚钱效应、私募行业诱人的报酬以及相对宽松的操作环境之下,基金经理掀起了一股离职潮,且“奔私”成为这些基金经理离职后的主要去向。这种离职潮一直延续至2015年。而到了2016年,在急转直下的行情背景下,赚钱难度增加,私募清盘频现,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平台优势和投研优势再显,基金经理离职人数随即大大减少。
  更为重要的是,今年委外资金涌入公募基金,在资金需要推动下,公募基金产品数量大幅增长。根据证券投资业基金协会公布的数据,截止11月末,全市场共有公募基金3657只,较2015年末增加了935只,已经超过了2015年全年的新基金成立数量825只。
  受此影响,今年以来新聘基金经理达到356位,而在2014年和2015年,新聘基金经理数分别为294位和104位。整体来看,今年公募行业的基金经理呈现出更为明显的“净流入”状态。
  在这一背景下,基金经理总人数大增。截止12月29日,公募行业共有在职的基金经理1409人,相较2015年末和2014年末分别增长了15.78%和39.64%。
  2家前十公司无人离职
  从管理公司角度看,全年离职的164位基金经理来自68家基金公司及取得公募业务资格的4家机构,分别是东方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华融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浙商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财通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其中共有7家公司全年离职的基金经理人数在5人以上(含),包括中欧、富国等,多为规模前20位的基金管理公司。
  以中欧为例,全年该公司有5位基金经理离职,包括原中欧行业成长和中欧精选基金经理曹剑飞、原中欧新趋势和中欧新蓝筹基金经理林英睿、原中欧潜力价值基金经理张燕、身陷老鼠仓传闻的前明星基金经理刘明月以及原中欧瑾通基金经理吴启权。其中,除林英睿转投广发基金外,其余四位都已离开公募业。
  除此之外,嘉实、海富通、银河、汇丰晋信等基金公司全年分别有3至4位基金经理离职。
  而在资产规模前10的基金公司中,只有工银瑞信和中银基金全年无一基金经理离职,兴业全球、长盛、华泰柏瑞等全年也是“零”离职。华安、建信两家老牌公司离职基金经理人数则只有1人,保持了较高的团队稳定性。
  而新增基金经理最多的公司则是嘉实和工银瑞信,两家公司全年均各自新聘了13位基金经理,南方则新聘了11位基金经理,排名次之。招商、民生加银、博时、华夏、易方达、广发6家公司全年新聘基金经理8至9位。华富、益民、泰信等4家基金公司全年没有新聘基金经理,反而各有1位、3位、2位基金经理离职。基金经理去留之间,也侧面印证了基金公司业务的开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