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次新股频现资本运作 最短上市一个月就重组

时间: 2016-12-29  文章来源: 证券时报
证券时报记者统计,2015年至今年12月28日,共有445家次新股陆续登陆A股市场,其中2015年有223家,2016年上市新股数量已经达到222家。 在眼下逾3000家上市公司规模中,伴随着IPO提速,次新股已成为A股市场不可忽视的部分。这一群体在2015年、2016年不仅形成了一定的板块效应,在上市后资本运作方面亦动作频频。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进入2016年三季度以来,已陆续有威龙股份、名家汇、南方传媒、雪榕生物、金冠电气、嘉澳环保、小康股份等7家今年上市的次新股公布了定增预案。 进一步的统计数据显示,下半年次新股宣布停牌的速度有所加快。进入12月份以来,已陆续有5家今年上市的次新股宣布停牌。今年9月至11月,则有4家次新股均因“重大事项”目前尚处于停牌状态。其中,更有次新股在上市一个月后就停牌“筹划重组”。 截至目前,今年已推定增或正筹划“重大事项”的次新股共16家。 资本运作频现为哪般 从7家已公布定增预案并在今年上市的次新股来看,最早推出定增的是5月25日上市的威龙股份(于9月5日停牌)。9月13日,威龙股份披露的定增预案显示,公司拟定增募资6亿元,其中公司经销商认购近一半,用于澳大利亚6万吨优质葡萄原酒加工项目。同在9月份,名家汇宣布拟定增17亿投入照明工程主业。 11月,推出定增预案的分别有四家:南方传媒拟11.88亿元收购发行集团45.19%股权;雪榕生物拟定增募资13亿元扩产食用菌产线;嘉澳环保拟定增募资4亿加码主业及补充流动资金;雪榕生物拟定增募资13亿元扩产食用菌产线;金冠电气拟定增及支付现金共15.04亿元购买能瑞自动化100%股权。 在7家次新股中,预计募资规模最大的要数6月15日上市的小康股份(于12月6日停牌)。12月20日,公司推出的定增预案显示,拟定增募资39.6亿元用于转型新能源车。值得注意的是,小康股份在今年6月上市后募资8.28亿元,此次定增拟募集资金的规模已为IPO首发规模的近5倍。 从时间进度来看,这些次新股从上市到宣布定增预案,间隔大多在半年左右。 对于次新股刚上市便热衷资本运作的现象,上海本地投行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总结了其中的两点原因:首先,IPO过程中企业等待的时间较长,期间不能随意变动股本,所以也无法变动募集资金;如果拟上市公司在此期间存在重组、定增及转型等资本运作计划需求,将其推迟到上市之后而不影响IPO进程不失为一种选择。其次,由于IPO存在23倍市盈率的限制,也存在企业的募集资金未能完全满足融资需求,有公司选择在上市后进行增发或其他再融资方案。 “IPO与上市后定增资金的投向不同。从披露招股书到最后上市的时间较长,公司在战略上有变化也属正常,所以不少就会放到上市后来进行。”一位沪市上市公司董秘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以小康股份为例,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从公司递交IPO申报材料到最终走向国内资本市场经历了将近4年时间。2012年9月8日,证监会受理小康股份IPO申报材料,小康股份预披露招股书申报稿。此后,经历了2013年的IPO暂停和历史上最严厉的IPO财务核查,以及2015年7月股灾之后IPO暂停。2015年12月23日,小康股份IPO申请在证监会主板发审委2015年第201次发审会上获得通过。2016年5月13日,证监会按法定程序核准了小康股份的首发申请。 上市一个月就重组 资料显示,小康股份在汽车整车及零配件领域深耕多年。今年7月,上市刚刚“满月”的小康股份便宣布将面向新能源汽车实现战略转型。7月11日公司宣布,拟投资逾25亿元建设5万台纯电动乘用车建设项目,以全面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10月15日,公司携旗下SFMotors公司与国际领先的电动车动力系统核心技术开发商ACP公司控股股东签署了《股权转让意向书》等。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今年上市的次新股已加入到停牌筹划资本运作的行列中来。 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进入12月份以来,截至12月28日,已陆续有5家今年上市的次新股宣布停牌。最近一家停牌的次新股是12月23日的华锋股份(7月26日首发上市),原因为“拟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12月份其余停牌的次新股还有12月13日停牌的盛讯达(6月24日上市)、12月12日停牌的达威股份(8月12日上市)、12月7日停牌的中潜股份(8月2日上市)及12月2日停牌的永和智控(4月28日上市);停牌原因均为“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 此外,自今年9月至11月(9月之前无停牌股),还有兆易创新(8月18日上市、9月20日停牌)、广信材料(8月30日上市、10月12日停牌)、恒泰实达(5月30日上市、10月31日停牌)及帝王洁具(5月25日上市、11月2日停牌),四家次新股均因“重大事项”处于停牌状态。 从前后间隔来看,在上述次新股中从上市到停牌间隔最短的两家为兆易创新和广信材料,前者间隔约一个月,后者间隔近一个半月便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 接连选择高位增发 从市场表现来看,兆易创新的停牌时点颇为巧妙,在上市后连续涨停板打开后两个交易日宣布停牌。停牌当天股价触及188.47元的历史高位。广信材料则是在连续涨停板打开后第九个交易日选择了停牌。 “一般新股上市后,由于流通股本小,A股市场会给予较高的溢价。在股价高位时停牌,选择增发收购资产对上市公司无疑更有利,这意味着所需付出的成本更小,也可理解为套现形式的一种。”一位上海本地私募投资经理指出,次新股接连出现在高位停牌筹划定增等资本运作,也从侧面说明,在经历炒新后当前市场对新股的定价过高、定价机制不合理。 据记者观察,上述停牌的次新股中,已有公司初步披露了拟筹划购买资产等相关情况;广信材料披露称,重组事项涉及公司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标的资产为江苏宏泰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100%的股权。兆易创新则对交易对手予以披露,12月16日,兆易创新与上海承裕资产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北京屹唐半导体产业投资中心(有限合伙)等企业共同签署了《股权收购意向协议》。 华锋股份在12月23日公告中称,筹划购买资产的所属行业为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易对手方为北京理工华创电动车技术有限公司,交易金额范围为10亿-15亿元。 帝王洁具披露的进展公告显示,拟购买标的欧神诺所属行业为建筑陶瓷行业,公司已与欧神诺主要股东签署收购意向协议,并于12月11日与欧神诺实际控制人鲍杰军签署了《重组框架协议》;交易方式为拟通过发行股份加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资产。 如果将时间段拉长,证券时报记者留意到,上市后不久就筹划再融资、重组的现象在2015年也颇为普遍。截至12月28日,在2015年新上市223家公司中,有107家上市公司在2015年或2016年推出定增方案,其中有约30家是在2015年就推出定增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