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周期天王周金涛的最后研究:2017年的真正机会在下半年

时间: 2016-12-28  文章来源: 新浪财经
  在监管部门相关人员的强力介入下,前不久在市场上闹得沸沸扬扬的债券事件最终以国海证券的“认帐”而暂告一段落。不过,由此次事件所暴露出的问题,却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如果不采取必要的措施,那么债券代持将不仅仅引发相关券商的风险,更有可能在债券市场产生灾难性的后果。而债灾对于A股的影响,个人认为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根据媒体的报道,国海证券被代持债券的规模达100亿元至200亿元,被代持债券的亏损或达5个点。按此计算,国海证券被代持债券的亏损或达5亿元至10亿元。而涉及其中的机构超过20家,显然这不是个小数目。
  按照国海证券的说法,问题出在相关人员上,与国海证券本身无关。即使如此,也说明国海证券的内控机制存在漏洞,其风控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券商内部需要建立必要的“防火墙”。否则,下次即使不再出现债券事件,也可能出现其他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因为债券事件,国海证券此前披露的财务报表同样是值得“推敲”的,可能涉嫌信息披露违规的问题。当然,这有待于监管部门进一步调查核实。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曝光的是国海证券。但目前机构之间的代持债券已成普遍现象,国海证券只是因为“不走运”而暴露了而已。而且,机构通过代持获得资金后,再用这些资金买入新的债券,又可以找其他机构进行代持。如此反复操作,犹如“鸡生蛋,蛋孵鸡,鸡又生蛋,蛋又孵鸡“的循环,虽然获得的资金越来越少,此后机构代持的债券金额也越来越少,但却起到了加杠杆的目的,以获得更多的收益。也正因为如此,媒体报道机构代持已成普遍现象。
  国海证券债券事件本月14日被曝光,但其对股市的影响却不明显。15日及20日股市均出现下跌,但跌幅都比较小。比如15日上证指数下跌0.73%,20日虽然一度要下探120日线,但最后有所回升,指数跌幅亦不过0.49%而已。而且,由于自本月初以来A股步入调整,此次国海证券出现债券事件,如果属于重大利空的话,按理股市会趁机大肆杀跌的,但股市表现较为稳健,这也从侧面说明,此次市场对于债券事件并没当回事。
  但债券市场对于股市产生影响的案例早已有之。如2013年6月份初,因外汇占款回落、央行公开市场回笼以及端午备付等影响,银行间资金面持续紧张,短期资金利率一路走高,进而波及到债券市场。“钱荒”背景下,沪深股市大幅下跌,上证指数从2334.43点“一气呵成”般下跌至1849.65点,跌幅超过20%。“钱荒”不仅对股市造成巨大的杀伤力,众多投资者亦因之损失严重。
  因此,债券市场再次出现问题,并且个中还存在加杠杆的因素,市场对其高度关注亦在情理之中。至少,如果当年的惨剧再上演一次的话,投资者将有不堪承受之重。不仅如此,还将严重打击市场人气,投资者刚刚树立的一点信心亦将受到影响。
  当然,此次债灾的发生,将会促进监管部门强化管理。而对于“钱荒”问题,如果今后央行“放水”,向市场投放更多的流动性,那么就有可能把“钱荒”的负面效应减至最低。因此,债灾的影响如何,还须看将来的形势如何发展,还须看相关部门会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