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新三板万家公司挂牌流动性管理仍缺失

时间: 2016-12-24  文章来源: 证券时报
【明眼看市】一个新兴股权市场需要规模,更需要交易,真正成为投资者配置资产、企业依法融资、股权合理退出的场所。 就在这一周,新三板迎来了第10000家挂牌公司,从而跻身于世界最大股权转让市场的行列。从原中关村的交易系统接手过来挂牌的几十家公司到现在规模突破万家,新三板仅仅用了三年时间。这样的发展速度,的确十分惊人。 三年来,万家公司实现挂牌,其中近4000家公司在市场上实施了5000多次再融资,筹集了约2500亿元的资金,有力地支持了众多中小企业的发展,为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型以及新兴产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样的成绩,当然是可喜可贺。不过,在看到新三板所取得的巨大发展的同时,大家也需要直面这样一个现实:目前虽然挂牌的公司数量超过了万家,但是一大半公司从来就没有进行过交易,也就是说它们并没有在新三板市场实现股权流通。以今年的情况而论,提出再融资申请的公司,其要求最终能够得到满足的不到十分之一。这就是说,绝大多数公司在新三板上没有能够获得融资机会。相关的调查发现,挂牌公司普遍反映新三板估值不合理,做市商则提出参与新三板相关业务缺乏盈利模式,投资者更是表示没有操作空间。一个客观现实是,时下市场各界对于新三板的关注度在回落,未挂牌的公司申请积极性下降,已挂牌的公司则图谋转板,券商苦恼于新三板业务不知何时才能迎来转机,投资者则将其视为鸡肋。显然,这些状况的存在,令人颇为担忧。 那么,为什么看上去如此光鲜的新三板,在运行中会陷入困境呢?问题到底又出在哪里?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虽然新三板在组织公司挂牌上不遗余力,但是在流动性管理上却没有大的作为。万家公司挂牌,总股本将近5700亿股,市值超过3.8万亿元,但是它每天的交易金额却长期徘徊在6亿元左右。巨大的供应与弱小的需求,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在这反差的背后,则是相对于源源不断的公司挂牌,但受制于政策限制,新三板中的合格投资者数量稀少。有众多卖的,却少有买的,于是一系列问题也就随之产生了。缺乏交投,公司股价当然容易下跌而难以上涨,在此背景下进行的再融资,自然也是乏人问津。券商在这种环境下做市,其难度也是可想而知的。更深入地说,在快速安排公司挂牌的时候,的确存在对质量把控不严的现象,有的甚至连最起码的规范要求都难以达到,以致时下时常出现公司不能按时披露信息、经营停滞甚至控股股东跑路等事件,不但有损于新三板的市场形象,对于投资者的信心也有很大的负面作用。另外,挂牌公司扩容了,投资者却没有扩容,这就人为使得供求处于严重失衡状态。虽然作为场外市场,新三板不以组织交易为最主要目标,但既然还是市场,保持最起码的流动性自然是必要的,因为没有了流动性,这个市场也就没有了生命力。诚然,鉴于新三板的具体情况,对投资者提出较高的适当性管理标准还是应该的,但一方面还是需要让标准能够准确地切合市场,另一方面也要考虑供求之间的大体平衡。设想一下,一个有万家公司挂牌的市场,各类适格投资者却只有几千个,这个市场会有稳定发展吗? 有了万家公司挂牌的新三板,当然还需要进一步发展。但现在的重点,不能够仅仅是实现量的扩张,而是要提高质量,并且注重改善流动性,扩大合格投资者队伍,完善制度规范,提高挂牌公司的治理水平。作为一个新兴股权市场,它需要一定的规模,但更需要有序的交易,真正成为投资者配置资产、企业依法融资、股权合理退出的场所。相对这个要求,新三板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