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重视H股基金警示作用

时间: 2016-12-17  文章来源: 中国证券报
“H股基金”是指以投资内地在香港发行上市的股票为对象的QDII基金,如某基金公司于2010年9月30日设立的H股指数基金,某基金公司于2012年8月21日设立的恒生中国企业ETF联接基金,想来普通基民中很少有人会对这类基金感兴趣,这首先是因为这类基金同A股市场具有很强关联度,往往齐涨共跌,难以起到分散风险增加机会作用,其二是由于这类基金与其他QDII基金相比较,业绩表现似乎并不突出,如某基金公司于2011年5月6日设立黄金主题基金今年以来净值增幅累计达23.32%,某基金公司于2011年11月25日设立以美国房地产为主要投资对象的基金,今年以来累计净值增幅更是达到24.26%,在相同时间段内,前述两只H股基金净值增幅累计则分别只有6.04%和5.70%。那么,H股基金真的就可有可无吗?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来认识香港市场尤其是H股基金的作用。 首先,香港与内地两个市场客观存在不同:香港是一个完全开放的成熟市场,来自世界各地资金都可以自由进出,投资者以机构为主,并汇聚世界各地投资高手,最重要的是,香港市场管控制度较之内地完善,投资者队伍在投资研究和风险防控能力等方面高于内地,由此也决定香港市场在各种观点交汇碰撞、各路高手博弈下产生的趋势,往往是理性成分居多。内地则是受到严格管控相对封闭新兴市场,尽管多年来引进以公募基金为主体诸多投资机构,但散户群体仍旧数量庞大,尤其是监管制度尚在持续完善过程中,各种违规行为屡禁不绝,任何时候都少不了喜欢“指鹿为马”的别有用心者,说一套、做一套属家常便饭。由此也决定短中期市场趋势往往更多地体现非理性行为所导致的情绪化状态。 其二,诸如“四大行”“四大险”“两桶油”这些内地公司目前均在A股市场和香港市场发行上市股票,作为同一家公司在两个不同市场发行上市股票,固然其市场价格存在一定差异不难理解,但股票价格趋势理应是一致同向的。事实上,大多数情况下,香港H股指数往往也是同A股市场齐涨共跌,然而,一旦当发现这两者间存在着短期显著背离时,则务必注意解读其所蕴含警示作用。一种是由H股指数基金发出买入信号。如,2014年11月21日央行宣布自次日起调降存贷款基准利率,周一沪综指以1.85%涨幅作为回应,而某以中小盘股票为主要投资对象混合基金当日净值增幅只有0.57%,某医药行业主题基金当日净值增幅更是为-0.85%,只有沪深300指数ETF联接基金净值增长2.50%,面对这样的情景,你很难同一轮波澜壮阔的牛市联系在一起。但如果你在此时关注H股指数强劲走势和相应联接基金业绩表现,也许你的感觉会有所不同:某香港国企联接基金当日净值增幅则达到3.56%。显而易见,面对同样消息,A股市场大部分散户投资者心中想的是前期熊市惨烈而借利好卖出,机构投资者主导下的香港市场则理性认识到这又一轮大行情来临先兆而大肆买入。一种是由H股指数基金发出卖出信号。如,2015年4月9日至4月30日期间A股市场火爆而任性:某沪深300ETF联接基金在短短时间里净值增幅达到10.69%,某以中小盘股票为主要投资对象混合基金净值增幅则达到21.11%,此情此景,你很难同一轮持续暴跌大熊市联系在一起。而且,当时还有许多专家认为随着A股股价步步提升,与之对应H股股价一定也会水涨船高。但如果你在此时关注H股指数联接基金业绩表现,也许你会增加警惕:某香港国企联接基金在相同时间段内净值增长居然为-1.27%。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研判市场趋势一直是大难题,所以H股指数和相应基金所发出警示信号只可作为辅助工具,在实施买卖决策前还应结合货币政策、管理层态度以及A股市场自身表现综合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