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规范险资须扎紧制度篱笆

时间: 2016-12-15  文章来源: 经济参考报
  据报道,保监会13日召开专题会议,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在会上表示,保险资金一定要做长期资金提供者,而不是短期资金炒作者。据悉,下一步,保险监管部门将加强现场检查,特别是对个别保险机构在股票市场“快进快出”的投机行为,采取针对性措施切实加以规范。
  不少网民称,资本市场需要保险资金,但保险资金姓“保”,即使再有钱也不能太任性,更不能在资本市场上兴风作浪。当下,保监会升级监管,完善治理,正是为了防止保险资金频繁短炒,成为搅局者。接下来,更需要从源头上、制度层面上对保险资金投资行为加以规范,以免伤及合理的价值投资。
  险资不能做“坏孩子”
  网民“曹中铭”认为,“资产荒”背景下,资本市场为万能险等险资提供了出路,不过,如果仅仅为了短期的高收益则有失偏颇。保险资金毕竟姓“保”,是保险产品,而绝非理财产品,保险产品“蜕变”为理财产品,不仅有违保险资金姓“保”的特质,无形中会引起相关个股甚至整个市场的震荡。这不仅破坏市场正常的秩序,也有违市场公平,更会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网民“林宣”称,保监会密集出台多项针对万能险的规定,此举一是在强调保险姓“保”,保障为主,投资为辅,保险资金运用应以固定收益类或类固定收益类业务为主,股权、股票、基金等非固定收益业务为辅,回归保险应该有的职能,通过财务投资来支持实体经济,做资本市场强大的后盾;二是在传达一个信息,中国的资本市场应当回归价值投资理念,应当以长期投资获取稳定的分红收益和资本增值为目的,而不是短线炒作、低买高卖。任何利用资金优势投机取巧甚至影响实体企业正常运转的机构,监管层都会毫不留情地进行打压。因此,险资以后还是要做一个“乖孩子”才行。
  升级监管宽严相济
  网民“樊大彧”认为,监管层在发出“捉妖”信号并付诸行动之后,还需及时全面出台各项监管措施,扎紧篱笆完善治理,既保证保险资金可以继续成为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重要纽带,同时要有效阻止激进资金通过保险投资渠道进入股市,保险资金必须避免成为给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带来风险的资金。
  有网民提出,险资监管要从防范系统性风险出发,应该以控杠杆为核心;另外,要以“宽举牌、限收购、禁敌意收购和杠杆收购”为原则,对险资的集中投资行为进行宽严相济的监管;第三,要加强对操纵市场和内幕交易的监管,规范险资投资行为。
  网民“杨国英”认为,当下的险资监管升级,不应伤及合理的价值投资,为此,监管应该聚焦入市险资的资金来源,以制度手段、从源头上约束险资不合理的入市行为。应该严格定义万能险产品、限制其资金使用,确保万能险发挥其保险功能。其次,应该区分自有资金和保费等其他资金,通过资金分类监管限制非自有资金举牌上市公司,实现风险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