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辩证看待“投资+保险”模式

时间: 2016-12-10  文章来源: 证券时报
险资大规模举牌上市公司的狂潮,本周终于退却了。很多人都在思考一个问题:险资投资上市公司,这在成熟市场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持股比例超过5%的也很多。而且这种“投资+保险”的运行模式,也是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通行做法,那么为什么在内地市场好像行不通呢? 所谓的“投资+保险”模式,其核心因素就是利用保险公司发行保险产品所筹集的资金进行长期投资。在实践中,保险公司作为一个资产管理者,其最主要的管理对象就是寿险资金,这部分资金存续时间长,体量又大,是适合进行中长期资产配置的。有人总结巴菲特的投资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特别善于对寿险类的长线资金进行久期管理。也就是着眼于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投资,以此来充分分享企业成长的成果。既然是长期投资,因此巴菲特不会轻易做差价。事实上,由于持股数量大,也很难搞什么“高抛低吸”的动作,同时也不会随意干涉企业的经营,而是严守作为财务投资人的角色底线。 从企业的层面来说,也因为有了这样的长期稳定的投资者,不会时刻要求公司“释放利润”,而是十分尊重企业的发展规律以及管理团队的决策,因此能够放手主动经营,从而取得了一个多赢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投资+保险”的模式的确是十分成功的,因为它起到了将闲散资金通过有效组合,在优质企业中进行长期投资的作用。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就是金融支持了实体经济。 然而,从境内资本市场的实践来看,尽管打着“投资+保险”模式旗帜的金融机构并不少,但其实际运行却与典型意义上的“投资+保险”模式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资金的组织结构上,很多保险公司筹集的不是寿险资金,而是万能险资金,具有很强的存续时间短及收益要求高的要求。这样一来,这些保险公司就无法按久期管理的要求进行投资了。一般而言,如果是大规模入市,甚至达到举牌的要求,那么投资行为应该是长期的。不过,由于拿到的资金却是短期的,自然出现了短债长投的时间错配问题。为了能够尽可能快速盈利,自然就会对投资对象的日常管理行为进行干预,催促其释放利润,从而导致与管理层矛盾的激化,带来公司治理方面的很多问题。 再进一步说,由于着眼于短期收益,缺乏长期投资的安排,这样也就会对保险公司本身的资金使用提出了苛刻的要求,极大地增添了偿付压力,也令资金的适格使用处于极大的不确定状态之中,带来了非常明显的经营风险。有人注意到,现在在股市上活跃的,主要就是几个中小保险公司,这和它们资产结构更加偏重万能险是有关的,由此导致的一些很激进的做法,且不说是否违规,至少远远背离了“投资+保险”的本原。以价值投资的旗号进行短线投机,甚至演绎为利用信息与资金优势投机,这就难免让广大投资者感到不安,也使得市场的平稳运行受到挑战。 应该说,“投资+保险”这种模式是有效的,也是应该得到推广的。但是在中国,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现在看来要普遍运用还存在问题。如何加强相应的制度建设,以及提高相关机构的自律水平,都是不可回避的问题,现在是应该很好地反思了。
(作者系申万宏源证券首席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