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吴晓求谈如何构筑中国资本市场四方关系新生态

时间: 2016-12-09  文章来源: 证券时报网
  证券时报网(www.stcn.com)12月09日讯
  证券日报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证券市场年会上,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发表主题演讲,讲了他对构筑中国资本市场四方关系新生态的思考。
  第一,我们看看上市公司在四方中究竟基于什么样的地位,当然上市公司是中国资本市场也是所有市场的基石,因为它是资产的提供者,我们所有人来到这里都是要配置上市公司的股票或者说它发行的债券。上市公司提供有成长性的证券化金融资产尤其是股票是它最重要的职责,也是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基石。什么样的上市公司在未来能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基石?当然需要从战略层面来思考。过去我们从现代工业的理念制订了发行上市的标准,从而有现在的三千家上市公司,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成就。但是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后工业化社会时期新经济的出现,显而易见,工业社会有一些产业就可能很难成长起来,那就需要让一些新经济的产业按照规则能够成为中国资本市场未来上市公司的主体。中国的资本市场未来是要构造成一个全球的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最重要的是资产配置中心,也就是说这种资产是有可预期性,可成长性,可能短期是亏损的。可见,让什么样的上市公司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主体,我认为未来是可预期的。
  第二,市场的投资者。它和上市公司形成了两极,它的资产主要是让投资者购买,金融脱媒的趋势促使了这种经营结构的变化,使得很多投资者不会把资金投给商业银行,购买虽然有些风险但是收益率相对比较高的证券化的金融资产,虽然它们也会配置债券类的资产,但也有一定的比例是必须配置权益类的资产。对投资者的保护成了各国法律的基石和标准,如果投资者的权益利益得不到保护,这个市场将会没有任何发展。你可以从各个法律的演变历史来看,尤其是美国的证券法各种围绕资本市场的法律历史演变来看,多数朝着如何保护投资者利益这个方向发展。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美国国会通过了《多德弗兰克法》,从1933年的《证券法》、1934年的《证券交易法》,从信息披露的角度维护投资者的权益。
  投资者一个很重要的趋势,向机构投资者方向发展,改变投资者的结构,也是一国资本市场成熟的重要标志。机构投资者在发展过程中有各种形态,这种形态在不断创新。我们对资本市场的很多创新要给予重视和包容,资本市场无论是制度创新、产品创新、机构创新,都是资本市场生命力的来源,没有创新就没有资本市场的今天。我们要随着创新的进展,我们所有的规则、法律要跟进,不可能用过去落后的规则、法律、理念去管控不断创新的业态,这是我们一个基本的理念。
  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我们第一个必须要遵守法律,要遵守市场的规则,我们必须熟悉这些规则,可能这些规则或许有些落后,遵守规则变得非常重要。只要是投资者,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这也是遵从了现有的法律和规则,只要他没有虚假交易、内幕交易、欺诈交易、操纵市场等一系列违规违法的交易行为,只要按照慢步走的规则,我认为都是适当的。我说这个话大家可能听得出来,中国资本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发展是我们要保护提倡的,我本人也非常反对资金规模非常大的机构投资者从事短期交易,因为它扰乱了市场的预期,或许没有违法,如果没有虚假交易,没有内幕交易,也没有操纵市场,那你不能说这种短线交易是违法的,但是作为资金规模很大的一个机构投资者,无论这个机构投资者是什么业态,我不太赞成它的短线交易。但是如果说它进行一个相对长期的财务投资和战略投资,我认为应该肯定,应该和其它的投资行为是一样得到法律的保护。这里面有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关系,有一些金融资本可以进行这类资产的配置,但它是否一定要成为实际控制人从而改变这家公司的管理结构和方向,除非它有借壳上市的动机,在一般情况下只有疯子才会说我要换结构,这是不理性的,你的目的不是赌气也不是瞎玩,你的目的还是要让你的财富增值,虽然这个财富是管理他人的财产,那也是要对他人财产负责,不是到这儿来游戏人生的。虽然从资本市场的原理上来说,我可以改变它的管理结构,但是从它的投资价值取向来看这是有问题的。这个反应我们管理监管上的真空,说实话,很多资金是需要资产配置的,特别资金规模很大。
  比如我们说险资,怎么去配置资产,实际上面临很大的问题。中国经济出现一定的下行,对实体经济的直接投资应该说风险比较大,几乎所有的实体经济产业都出现了产能过剩,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提高供给的效率,让产能和需求能够平衡,显而易见对这里面的直接投资应该是有风险的。险资规模这么大,美元和美元资产也许法律不允许,第二也做不到,第三我觉得也没必要,因为人民币未来还是有很好的预期。让它再买什么呢?买债券。债券收益率现在非常低。放在银行,那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当然也不能买房子,老百姓有点钱买一套房子可以理解,最后发现有一块流动性比较好同时还是有投资价值的一块很大的市场。在过去相当长时间,人们忽略了这块优质资产,老是说它有巨大的泡沫,把它风险妖魔化,事实市场不是这样。有些人突然发现这里面有很多东西,所以进来了。我们整个资产池里面出现了严重的短缺,对于这些大资金来说没有很好配置的东西,反映了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是非常缓慢的,我们金融创新不是太多而是太少,特别是在为投资者提供多元化可以自由配置资产方面做得太差,我们的行动太缓慢,对融资者提供的融资服务也没有足够的创新。如此等等,这些东西都需要市场化改革。这是关于投资者。有些我们还是要保持警惕,对它的创新对它的进入还是持欢迎的态度。
  四方的第三方,监管者。监管者本质上是提供服务的,我个人认为监管者不应该傲视天下,本质上是如何构筑资本市场坚实的法律基础以及良好的公平的市场秩序规则,以及如何保持市场足够的透明度,让投资者在足够的透明度环境下来享受到公平公正的环境。我个人认为,这是它的天职,这是市场发展的重要前提。同时这一系列的规则要符合资本市场的天性特征,资本市场天性的特征就是透明度,足够的透明以及在公平的环境下进行投资,没有欺诈,同时要容忍某种意义上甚至要促进它的创新。改革和创新在这个领域里面太多,从发行制度开始到交易的方式,我们经常说注册制,交易方式正在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日新月异地进步,比如程序化交易。当然程序化交易要审时度势加以把握,让它不要破坏市场的秩序,但是我们的管控又不能够约束新技术在资本市场特别在交易领域的发展,就如同互联网金融在整个金融中你不能约束它一样。还有信息披露、退市、并购重组等等这些方面首先要思考资本市场天性的要求是什么以及它是否符合透明度的要求,这些变得非常重要。这是关于监管者。
  第四方,资本市场为投资者提供服务的一系列中介,以证券公司为代表。他们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提供高效、优质、便捷的交易服务和财富管理服务,对他们来说,技术变得非常重要,透明度也非常重要,尤其以财富管理、功能为主体的资本市场金融机构,透明度变得特别重要,比如基金管理公司,我们不可以出现老鼠仓行为,为什么中国的机构投资者特别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财富管理者为什么有时候难以发展?很多案件告诉我们,它的公信力问题。对于这类机构来说,杜绝内幕交易,提高公信力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