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资不是歹徒 也不是圣徒
时间: 2016-12-07 文章来源: 北京商报
自证监会主席刘士余上周六脱稿怒斥“野蛮人”以来,已经过去了三天。期间,保监会也同时发声。12月6日,中国保险报发文为险资正名,“险资不是妖精!稳定的资本市场必有险资做基石”。伴随着险资举牌,一批险资收购案例被市场热议,其中的典型案例如地产龙头万科A遭遇宝能系及恒大系群雄资本围猎。南玻A管理层因宝能系入驻集体离职也引发外界热议,格力电器被“准举牌”也一度引发市场担忧。
在此背景下,股权分散的上市公司“人人自危”,野蛮人“入侵”成了企业谈虎色变的话题。险资“出手阔绰”看起来不计成本对陷入股权纷争的公司下手,在多家A股上市公司“快进快出”短炒,资本操作手法颠覆了外界对险资稳健投资的保守印象。
市场犹如惊弓之鸟。通过举牌和协议转让方式,上市公司控股权频频易主,随之而来的公司管理层更迭的剧情也频频上演。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近20家上市公司管理层集体辞职,这对公司正常生产经营将产生不小影响。
在当前低利率和资产荒背景下,保险公司在二级市场举牌的大趋势很难改变。金融资本强势介入上市公司,可能出现资本与产业之间的矛盾,存在战略整合及经营失败风险,引发资金“脱实向虚”的问题。
捂不住的流动性最终朝着诱发系统性风险的道路前行。一个是市场者,追求利益,难免用尽一切手段,尽显资本本色;一个是监管者,稳定市场,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清除险恶本职所在。
险资举牌无可厚非,但险资汹涌而来汇集成洪荒资本,监管层不能不问出处。在潜在风险面前,加强对杠杆资金的监管势在必行。刘士余所痛批的对象也应该是所有资产管理人,重点为频繁对上市公司举牌的险资,以及意图恶意收购上市公司的杠杆资金来源。
然而,难度不可小觑。监管的掣肘在于涉及各部门职权的交叉,这也难免产生监管的缝隙和留白。保险公司主要接受保监会监管,在保险资金运用上则根据不同投资标的,而涉及央行、证监会、银监会以及发改委、商务部等多个部门的监管,完整核查将要求各个相关部门进一步整合权限。
从上游彻底查清资金来源之后,如何在现有法律框架下,规范稳妥地引导保险资金的市场投资行为,在制度层面加以约束,有效地让保险资金做到长期投资、价值投资,考验着参与者和监管层的智慧。
真正反思的其实不是野蛮人是否真的是野蛮。资本市场发展要监管与创新“两条腿”一起走。监管部门从市场规则、产品设计、市场主体等多个角度依法监管、全面监管、从严监管,构筑“安全网”,推动资本市场沿着市场化、法治化轨道稳步发展,才是资本市场联动产业经济一同发展的良性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