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险资不是歹徒 也不是圣徒

时间: 2016-12-07  文章来源: 北京商报
  自证监会主席刘士余上周六脱稿怒斥“野蛮人”以来,已经过去了三天。期间,保监会也同时发声。12月6日,中国保险报发文为险资正名,“险资不是妖精!稳定的资本市场必有险资做基石”。
  伴随着险资举牌,一批险资收购案例被市场热议,其中的典型案例如地产龙头万科A遭遇宝能系及恒大系群雄资本围猎。南玻A管理层因宝能系入驻集体离职也引发外界热议,格力电器被“准举牌”也一度引发市场担忧。
  在此背景下,股权分散的上市公司“人人自危”,野蛮人“入侵”成了企业谈虎色变的话题。险资“出手阔绰”看起来不计成本对陷入股权纷争的公司下手,在多家A股上市公司“快进快出”短炒,资本操作手法颠覆了外界对险资稳健投资的保守印象。
  市场犹如惊弓之鸟。通过举牌和协议转让方式,上市公司控股权频频易主,随之而来的公司管理层更迭的剧情也频频上演。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近20家上市公司管理层集体辞职,这对公司正常生产经营将产生不小影响。
  在当前低利率和资产荒背景下,保险公司在二级市场举牌的大趋势很难改变。金融资本强势介入上市公司,可能出现资本与产业之间的矛盾,存在战略整合及经营失败风险,引发资金“脱实向虚”的问题。
  捂不住的流动性最终朝着诱发系统性风险的道路前行。一个是市场者,追求利益,难免用尽一切手段,尽显资本本色;一个是监管者,稳定市场,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清除险恶本职所在。
  险资举牌无可厚非,但险资汹涌而来汇集成洪荒资本,监管层不能不问出处。在潜在风险面前,加强对杠杆资金的监管势在必行。刘士余所痛批的对象也应该是所有资产管理人,重点为频繁对上市公司举牌的险资,以及意图恶意收购上市公司的杠杆资金来源。
  然而,难度不可小觑。监管的掣肘在于涉及各部门职权的交叉,这也难免产生监管的缝隙和留白。保险公司主要接受保监会监管,在保险资金运用上则根据不同投资标的,而涉及央行、证监会、银监会以及发改委、商务部等多个部门的监管,完整核查将要求各个相关部门进一步整合权限。
  从上游彻底查清资金来源之后,如何在现有法律框架下,规范稳妥地引导保险资金的市场投资行为,在制度层面加以约束,有效地让保险资金做到长期投资、价值投资,考验着参与者和监管层的智慧。
  真正反思的其实不是野蛮人是否真的是野蛮。资本市场发展要监管与创新“两条腿”一起走。监管部门从市场规则、产品设计、市场主体等多个角度依法监管、全面监管、从严监管,构筑“安全网”,推动资本市场沿着市场化、法治化轨道稳步发展,才是资本市场联动产业经济一同发展的良性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