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通能否让牛市重来?
时间: 2016-12-07 文章来源: 金融投资报
对于深港通能刺激一轮新牛市的憧憬,源自于当年的沪港通。沪港通开通前,市场预期海外资金会通过这一渠道源源不断地进入A股,于是大盘指数猛涨,沪深300指数在开通前涨了近50%,在其点火之下一波大牛市星火燎原。那么,深港通会复制这一趋势吗?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但绝对不会简单地重复。
首先是市场背景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沪港通开通前A股市场经历了数年的低迷,特别是大盘蓝筹股,基本都跌透了,2、3元股遍地都是。比如领头羊中国中车(前身为中国南车、中国北车)从3元多涨起来,中国建筑也是从3元附近涨起来的,上方无多大筹码压力,跳升动力十足,一涨就是数倍涨幅。但在两年以后的今天,这些条件基本不具备了,在经历了一次杠杆牛市的过山车之后,几乎所有的大盘蓝筹股都处于顶部消化的过程中,至少从时间跨度看还远没结束,市场里充斥着各种性质的待消化的套牢筹码。目前很多大盘蓝筹股的股价基本在腰部位置,与2014年漫长下跌后铸就坚实的底部不可同日而语。从这点看,要想让深港通再刺激一次大盘蓝筹行情,心有余而力不足。比如同样是中国建筑,2014年因为跌的透,可以从3元不到上涨4倍,但现在从5、6元再启动要翻倍都十分吃力,而且这波行情还不是炒深港通的预期而是险资举牌,由此可见一斑。
其次,我们可以看看深港通开通后北上资金都买了什么。12月5日深股通开通当天,A股的标的股票中有464只发生交易,其中主板169只、中小板247只、创业板48只,交易金额分别为14.78亿元、9.76亿元、2.15亿元。在这个交易数据中,中小股票在数量和交易金额上的占比分别为69.4%和44.62%,也就是说北上的港资居然买了更多的小盘股,这与沪港通开通之初是不同的,沪股通第一天买入的前十名以银行保险和券商股居多。诚然,这与深交所上市的主要是中小盘股为主有关,但与A股大蓝筹目前整体的股价形态也有一定的关系,毕竟短期上涨了30%左右,港资凭什么要来当接盘侠?
所以说,辩证客观理性地看待深港通,有很大必要。从沪港通开始,这一制度的根本其实不是一定要引进多少资金,A股缺的不是资金,而是赚钱效应,是一种长期投资能稳定赚钱的效应。开启沪港通、深港通从“上得厅堂”的层面理解是改变目前A股投机盛行的风气,从“下得厨房”的层面理解就是在为人民币国际化试水。只不过,这两个过程都比较艰辛。人民币国际化靠这个渠道只能细水长流,而沪港通有没有让A股改变投机之风现在真难以下结论,蓝筹股疯起来也不得了。两年之后,沪股通其实都没多少人关注了,就几个媒体实在没新闻找点新闻时不时地来点“沪股通资金又在抄底”,其实那点额度抄什么底?现在深港通来了,买的是中小盘股,这就更让人难以理解了,香港股市低价中小盘股遍地都是,仙股数不胜数,它们还到A股来买小盘股,什么意思?
你理解也好,不理解也好,事实就摆在那儿。如果我们一定要理解成深港通会诱发A股新一轮机会(不谈牛市),那么可能也不会是大蓝筹的机会,更多是成长型中小盘股的机会。其实,我们仔细想想,最近这么多年,真靠蓝筹价值投资赚钱的,有几个?而靠成长型中小盘股赚钱的,是不是大多数?这是符合中国经济大趋势稳定向好但微观行业企业风云莫测的现实的,成长型中小企业就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部分,它们有成长的烦恼与风险,但很多还是有成为行业小巨人的潜力的,阿里、华为几十年前如何?现在如何?中国石油、工商银行几十年前如何?现在又如何?
如果不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型中小企业的潜力并给予其资本市场更多机会,死搬硬套刻舟求剑,就只能在缅怀过去中慢慢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