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债市开放该加速了!

时间: 2016-12-06  文章来源: 证券时报
一边是美元在不断走强,一边是企业不断在香港发行美元债券募资。这种在财务上看似无解的逻辑,却是最近市场的真实写照。 据香港市场人士介绍,从今年10月份开始,前往香港发行离岸美元债券的政府融资平台开始增多,而且募资利率还要高过境内市场。而据公开信息,此类平台的资金募集去向多为一带一路项目,或者相关的海外并购。选择香港募集美元的主要原因,是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渠道很难拿到足够的购汇额度。市场预计,未来在港募集美元的需求还会持续增多。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如果资金募集是服务于对外直接投资,那在美元走强的情况下最理想的融资安排其实是负债人民币化、资产美元化。考虑到财务成本,次优的选择是负债人民币化、资产人民币化。这可以规避掉汇率波动对投资周期的干扰,但这依赖于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再次的选择才是以美元负债。在美元加息预期非常浓郁的情况下,美元负债就像一块烫手山芋,有经验的财务官都唯恐避之不及。 这种灵活的跨境跨币种债务安排,在成熟市场中早已是市场主体的本能反应,业务遍布全球的跨国公司更是谙熟此道。近几年欧元对美元持续走贬,很多美国公司都抓住机会在欧元区发行欧元债券,资金用途也大多用于欧元区的相关投资。换句话说,在跨国公司或者跨境投资层面,只要主权信用没有问题,本币的贬值并不一定意味着资金外流,并进一步放大贬值压力。相反,旺盛的境外融资需求,反而会对本币贬值形成抑制,最终将汇率稳定在市场认可的水平上。 回到中国市场,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尽管这几年债券市场的发展相当迅猛,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占比持续提升,但债券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却没有匹配上大的货币周期。其中当然有多方面的原因,打破刚性兑付使得违约风险不断暴露和处置也是其中之一。不过好在我们看到,9月底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重启了中国版信用违约互换。这对债券市场的重要意义在于,如果未来对境外投资人进一步放开债券一级市场,那么投资人可以以更市场化的方式去管理信用风险。 随着美元加息周期的启动,开放债券市场有了更重要意义。在上一轮周期中,由于人民币持续升值,我们吸收的境外直接投资基本的财务逻辑是美元负债、人民币资产。而在本轮周期中,资产美元化的趋势已经抬头,如不因势利导适时推动负债人民币化,那么最终受损失的还是人民币本身。融资渠道不畅通,市场主体最终的选择只能是资产美元化,负债也美元化,这对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不利的。不久前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公布的数据就显示,截至10月份人民币的全球交易使用量已经从去年的第五位降至今年的第六位。 当然准确把握开放的过程,避免对全局目标形成意外冲击并不容易,特别在人民币短期贬值压力比较显著之时。但从长远看,开放境内债券市场与人民币国际化实际上互为推手。政策选择当然要通盘考虑,但也切忌因噎废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