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鹏眼看市:驯服新型险资使其成为股市正能量

时间: 2016-12-05  文章来源: 证券时报
近年新型险资在A股上的运作手法有点“变味”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速度让人吃惊。 保险公司负债的长期性决定它天然地适合担当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角色,因此,多年来各方一直都在呼吁中国保险资金在A股市场发挥更大作用。但近年新型险资在A股上的运作手法却有点“变味”了。 由于保险业会计核算的特点,作为负债的保费可以零成本或低成本地被保险公司使用,因此巴菲特特别钟爱保险公司。中国企业学巴菲特,近年纷纷申请保险牌照,只是这些新型险资很快就不屑于老师的那一套老掉牙模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速度让人吃惊。 首先是用杠杆,杠杆第一步:小马拉大车。保险公司成为大股东的平台,对外投资中更多体现大股东意志。杠杆第二步:不满足于对浮存金的利用,热衷发行万能险等投资型产品,以实现资金来源无限化。杠杆第三步,入市买股时再用一层杠杆,或从券商融资或发行配套的结构化产品。这三点都是巴老师没有做也不敢做的。 在投资模式上,中国险资不拘泥于老师的教诲。第一,巴菲特只买入赢利能力强且低估的公司,只从公司身上赚钱,中国险资则五花八门,既有价值发现型的买入,也有各种乱七八糟的看似无脑的买入,甚至玩几把短炒,从散户或其他投资者手上赚钱更快。第二,巴菲特买股出手重,能全吞的公司尽量全部吞下,必要时可以让目标公司退市,但有一个原则绝不打破,那就是绝不高价吃货,中国新型险资出手也很重,动辄几十亿、几百亿元买入一家公司,但它们有时候好像不在乎价格高低,只顾低头“买、买、买”,即便把目标股票变成“庄股”也在所不惜。第三,巴菲特不主动找那些公司治理有缺陷的公司,除非万不得已,也没兴趣去重组董事会以改善公司治理,中国新型险资在某些个案中不惜代价要获得公司控制权,像鲨鱼一样嗜血,像疯狗一样失去理智,让高管害怕,让监管者为难。 概括来说,学生与老师间的不同有三点:第一是杠杆化,身上有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杠杆收购基金的痕迹;第二是主动化,身上具有PE等主动投资型机构的特点;第三是投机化,价值投资也讲,但在价值投资没有用武之地之处,投机捞一把就走。总之,它突破了老险资保守稳健作风,因此也成了A股市场的超级资产管理机构。 深度和广度是资本市场健康的重要标志,对新型险资不能一棍子打死,但新型险资运作模式潜在风险不小,一是杠杆化可能对整个市场造成系统性风险;二是由于体量大,在散户主导的市场上,其激进作风很容易成为“韭菜”收割者,这会破坏股市生态。驯服新型险资这匹烈马有两点比较重要。一是证券、保险、银行等监管机构要打破部门分割,尽快制定约束险资总杠杆的法律或法规,这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有了杠杆约束,系统性风险就可以控制,险资短期行为就可以得到遏制,对市场的冲击就可以减轻,股市的生态就可以趋于良性。二是以信披为核心,加强市场操纵、内幕交易等监管。目前股市监管法规从框架上看基本完善,监管者没有必要过多地对险资的投资个案替代投资者进行判断。险资举牌太正常了,既然是大资金,持股5%算个什么?没必要那么紧张。至于控制公司、追求短期行为、损毁目标公司价值、破坏“中国制造”等事项,只要杠杆被控制住,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被杜绝,是很难出现的。监管者看到险资凶猛,不要慌乱之下忘记了自己的角色是裁判。只要裁判当好了,险资不可怕,它大概率会成为价值发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