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机构焦虑“事后惩罚制”利空债市

时间: 2016-12-02  文章来源: 全景网
  昨日一早,一则委外基金监管新规文件截图在社交平台上被疯传。《金证券》记者第一时间向基金圈求证,多家公募机构证实,“最近两天刚刚收到”,“文件确实已经下发”。
  持续数月的“监管层将收紧委外基金业务”传言终于落地,不少机构担心短期将对债市有较大冲击。
  监管层控制态度明确
  《金证券》记者梳理了过去一年监管层对委外业务的态度变化,发现监管层对委外业务规模控制态度非常明确,短期内,委外业务几乎不可能再现扩张。
  国内一家股份制银行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事实上,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银监会就开始对四大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委外资金进行了摸底,包括委外资金规模、杠杆率等。今年5月中旬后,部分商业银行接到监管部门通知, 要求停止新发分级理财产品。到了10月份,监管层更是频繁发文,相继要求严禁银行理财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领域,且从三季度开始银行需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测算,对理财产品规模、委外规模提出要求。随后,公开报道称自10月8日证监会一次性批复10只基金成立之后,一个月内没有新基金批复。直至11月14日才新批复3只基金成立。
  从昨日流出的委外基金监管新规文件截图上看,新规定有两大要求最为抢眼:一是在申报时,必须要说明委外基金合作机构、受益、杠杆等种种情况,相当于把委外基金扒开来给监管层查看。二是申报机构必须出具承诺函,对合作安排等情况做出承诺。“简单看似乎是对机构自律性提出要求,实际上是事后惩罚制,你承诺了但是出了问题,那肯定要重罚。”北京一家知名公募基金经理对《金证券》记者说。
  短期更担心对债市影响
  中信证券研究员在接受《金证券》记者采访时解释,监管层对委外基金的担心,并不是因为规模的快速扩大,而是机构为了提升收益,在委外基金运作过程中进行了越来越多的高风险行为。
  “上午,我们做债的基金经理还调侃,文件一下,最震动的不是银行和基金,因为不管压规模还是降杠杆毕竟都需要时间,最焦虑的应该是做债的。”一位公募人士对记者坦言,此前委外资金是推动债市繁荣的重要原因,一旦失去委外资金,债市必然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