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厚爱创业型公司 看寒冬中谁在翩翩起舞
时间: 2016-11-29 文章来源: 证券时报网
从备受追捧到融资乏力,新三板似乎在寒冬中备受煎熬。然而,尽管季节已进入深冬,却有一众“黑马”从新三板杀出:11月28日,住百家宣布完成3200万元首轮定增,上达电子、美中嘉和也在此前分别宣布获得投资和定增。住百家等一众黑马领跑新三板,在资本寒冬翩翩起舞,似乎预示着这个市场正在回暖,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却是资本对创新成长型企业的青睐和厚爱。
基于共享经济理念,住百家聚焦服务国人的高品质深度出境游,通过一系列本土化创新,其“Airbnb+凯撒旅游”商业模式及短期盈利预期,被资本市场看好。此轮定增,住百家实现融资3200万。目前,住百家正通过在产品、服务、技术、营销等方面施行的一系列举措,收窄亏损,提高盈利能力。美中嘉和是专注于肿瘤影像诊断及放射治疗领域管理服务一家新型医院,其以每股15.00元的价格,完成了第二轮定增,融资将用于收购母公司资产和二级肿瘤医院发展。
专业生产软性印制电路板的上达电子,也通过定增获得了3000万元融资。上达电子自3月15日挂牌新三板,6月就顺利入围创新层,在资本市场的助力下,上马了六大技术研发项目。
融资遇冷,其实是资本趋于理性
据相关媒体统计,2016年前三季度新三板拟计划募集资金5353.55亿元,实际只募集了875.66亿元,募集完成率16.36%;而在第三季度实际募集金额仅为222.97亿元,完成率为9.31%,从2016年5月份起,连续6个月单月融资没有超过100亿元,在10月还创下了融资额47.91亿的新低。毫无疑问,融资遇冷已是新三板市场现状。
不过,融资寒冬,并不代表资本市场缺钱。根据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公司在2016年前三季度完成募集2046次,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9.0%,募集到的资金比去年同期增加128.69亿元,增长17.22%。
此外,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截至2016年9月29日),80.74%的新三本公司融资额在5000万元以下。比起去年动辄上亿元的融资,5000万元以下的定增融资在2016年比较受资本市场青睐。
另一个现象是,投资新三板企业的趋势已悄然发生变化。首先,截止到2016年11月,新三板挂牌公司已有9736家,较去年底新增4607家,数量上增加了近一倍,定增的需求同样大幅增加。“僧多粥有限”是当下新三板企业定增面临的现状;其次,面对更多定增“选项”,结合风险和利益因素,资本将“鸡蛋”放进更多筐内,导致每笔投资金额的下降,这也是资本市场自我调整的表现;其三,资本更加注重实际,资金向各领域细分市场的佼佼者倾斜,已成定局。比如在共享经济旅游行业,纷纷涉足非标住宿短租平台-住百家,专注“国人出境游”,在搭建平台的同时,还尝试利用“品控+服务”的体系,解决中国人出境游语言不通、信息不畅、信任危机等痛点。美中嘉和、上达电子也因为在各自领域中的表现,得以在资本寒冬中领跑。此外,资本市场从去年对新三板企业追捧,到今年的谨慎投资,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因素而做出的调整,其实是趋于理性的表现,更有利于新三板企业健康发展、理性定增。
新三板“进出”变严前景依然看好
2016年9月9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公司发布《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业务问答——关于挂牌条件适用若干问题的解答(二)》,明确对挂牌准入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关闭了四类公司进入新三板的大门;10月21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官网发布了《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股票终止挂牌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包含了主动终止挂牌、强制终止挂牌等具体内容,这意味着常态化、市场化的新三板退市机制即将开启。“进出”制度的完善是新三板的一次升级改造,在经历了2015年爆炸式快速发展,资本市场投资更加理性,新三板的发展也应当从量变向质变转化。提升准入门槛,提升进入公司的品质;完善退出机制,要在内部形成优胜略汰的竞争机制,促进新三板公司向更好、更高的方向发展。
住百家等在资本寒冬中得以“开花结果”也说明,新三板融资寒冬不冷,而是更加理性和健康发展,这也是未来新三板回暖的“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