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上市公司监管凸显三大重点 上交所紧盯投机炒作苗头

时间: 2016-11-28  文章来源: 中国证券网
  11月25日,上交所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通报近期上市公司监管重点。上交所表示,按照依法、全面、从严监管要求,将防范市场风险、抑制投机炒作作为近期信息披露监管的阶段性工作重点。其中,“高送转”、股权转让以及信息披露违规行为成为监管三大重点。
  上交所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11月以来,针对各类存在投机炒作苗头、可能损害中小投资者权益、影响市场稳定运行的行为,上交所共发出日常监管函件50份,包括监管问询类函件36份和监管工作类函件14份;通过事中事后监管,要求上市公司披露补充、更正类公告75份;就股价明显异常等情况启动内幕交易和二级市场股票交易核查32家次。对此,上交所着重介绍了三项监管重点。
  一是,紧盯“高送转”市场炒作苗头,强化沪市首单“高送转”的事中事后监管。“高送转”概念历来是年末年初期间的市场热点。今年,上交所提前预判,密切关注与“高送转”相关的公告信息和市场传闻。11月17日,市场出现沪市某公司拟推出2016年度“高送转”的传闻,上交所第一时间要求该公司停牌核查。11月22日,该公司披露控股股东提议的“高送转”预案。就此,上交所快速反应,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包括核程序、明动机、问减持及查内幕。
  上交所表示,初步来看,前述措施对股价投机炒作起到了一定的抑制效果。就“高送转”这一市场热点题材,上交所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监管实践经验,在2015年即发布了专门的“高送转”公告格式指引,其中特别强调公司应注重“高送转”与公司业绩增长的匹配性,重点要求“高送转”提议人和公司董事明确披露是否存在减持股份计划,其主要目的是抑制公司仅为迎合市场炒作而扩张股本的动机,防范可能出现的借助概念炒作不当谋利行为。总体来看,最近一年多来,沪市公司“高送转”呈现降温趋势,炒作现象有所缓解,借“高送转”进行大比例减持的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二是,从严监管股权转让相关概念公司,防范和抑制过度投机炒作。近一阶段,股权转让概念成为市场热点,与之相关的部分公司股价出现连续上涨,交易出现比较明显的异常迹象。例如,有公司刚刚披露股权转让意向,在受让方尚未确定的情况下,股价即连续涨停;甚至还有公司仅因控股股东所持股份被司法冻结,市场即对其后续股权“易主”产生想象,公司股价因此大幅波动。对于这类概念炒作的情况,上交所按照分类监管、事中监管、刨根问底“三位一体”的信息披露监管模式,严把信披监管第一关,强化对相关公告的信披审核,做到“事后审核不过夜”。
  三是,持续加大对各类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问责力度,形成监管威慑力。在对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处理中,上交所重点查处了一批涉嫌严重损害投资者知情权的违规行为。例如,有公司股东隐瞒一致行动关系,合计持股比例达到5%的举牌线后持续多次买入,未按规定停止交易并公告,公司股票交易明显异常。又如,有公司股价持续上涨并触及异常波动标准,理应核实是否存在应披露的重大信息,但公司并未如实核查并披露年度业绩大幅增长这一重要信息。对这类情况,上交所在查明事实后,依法依规予以严肃处理,对公司及主要责任人公开谴责。此外,对有些公司定期报告信息披露存在重大疏漏,以及未及时披露对业绩影响重大的资产交易等违规行为,上交所查明事实后也对公司及相关责任人予以通报批评。
  上交所透露,近一个月来,针对各类信息披露违规行为,上交所发出公开谴责决定3份,涉及2家上市公司和18名责任人;通报批评决定14份,涉及9家上市公司和38名责任人;监管关注决定13份,涉及9家上市公司和22名责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