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存量 加强配套服务 新三板做市券商谋变
时间: 2016-11-28 文章来源: 中证网
自做市商制度推出以来,券商似乎从未像现在这么“难过”。一边是服务对象用脚投票,做市意愿不断下降;一边是监管趋严下频频因违规被罚。在“内忧外困”夹击下,部分做市券商开始谋变,或收缩或转向,积极调整新三板业务。业内人士指出,挂牌企业突破万家之后,以前主要靠“冲量”赚钱的券商面临存量盘活问题,加强保荐融资之外的经纪配套服务,成为布局新三板的新趋势。
做市热情下降
自2014年8月新三板实施做市商制度以来,参与做市的券商数量逐步增加,目前已有88家。该制度的推出,对于促进新三板的流动性以及企业融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不过,近期新三板企业做市转协议的情况频繁出现。11月2日,停牌一年多的九鼎集团)公告称,拟变更转让方式,由目前的做市转让转变为协议转让。这一重量级企业退出做市引发业内热议。
事实上,九鼎退出做市仅仅揭开了挂牌企业做市转协议的冰山一角。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11月25日,今年以来已有40余家做市企业将转让方式改回协议转让。挂牌企业对做市转让的热情呈下降趋势。
今年以来,新三板继续大幅扩容,但做市企业数量占比并未跟上扩容脚步。Chioce数据显示,截至11月25日,股转系统挂牌新三板企业数量达9736家,做市转让企业为1648家,占比仅16.93%,呈继续下滑趋势。11月以来,做市转让的企业数量仅增加两家,创下新三板做市制度推出以来的月度最低增长纪录。
一位新三板第三方机构负责人表示,做市转让不受青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引入做市券商时,做市商为了自己有安全垫,往往把增发价格压得很低。定价过低不仅给市场传递企业低估值的信息,也容易稀释公司实际控制人的持股比例。
“相对于近万家挂牌企业,目前做市商数量明显不足,券商精力也不够,容易产生垄断现象。”天星资本研究所副所长王晨指出,券商做市也存在不妥之处,比如绝大部分挂单都采用最大价差、中间价基本不予成交等,阻碍了做市市场的正常交易流程。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部分做市券商甚至上演“假装在做市”的戏码。“报个最低的1000股,尽量少报,尽量不去接股票。”一家做市券商研究员透露,“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已是公开的秘密。”
“部分券商观念方面也存在一定偏差,仍是A股市场的‘低买高卖’思维,违反了基于一定报价上的撮合交易的做市制度本质。”王晨指出,目前新三板做市制度难以实现合理定价以及有效增加流动性,做市功能有待加强。
国信证券场外市场部总经理鲁先德则认为,当前新三板市场做市功能不佳的主要原因是市场低迷和交易对手缺失。“随着新三板的不断扩容,挂牌公司数量不断增加,卖方力量持续增强,而买方力量持续弱势,做市商只能被迫少交易甚至不交易。目前的情况,连做市商自己也不满意。但这不是做市商能够解决的问题,需要市场机制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