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产品可每周申赎 私募基金公募化色彩渐浓

时间: 2016-11-14  文章来源: 中国基金报
  私募基金日益公募化,一些私募积极申请公募牌照,一些私募则是在本身产品设计上着手“改良”。近期个别私募产品在申赎方式上也开始了公募化操作,将产品的申赎周期改为每周申赎。越来越频繁的申赎、越来越灵活的运作机制,私募基金和公募越来越像。
  一般来说,私募基金的申赎方式是在成立后封闭一年,每个月开放申购赎回一次。最近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记者了解到,部分私募为了增加流动性,客户可以在每周五申购赎回产品,且不设封闭期。记者从第三方机构人士处了解到,确实出现了每周申赎的私募产品,不过数量还比较少。
  除了申赎方式的转变,私募的不少运作细节都已经或正在趋向“公募化”标准。私募基金是以绝对收益为目标,投资者基本上都是高净值人群,渴望稳定向上且低回撤的基金净值。然而在目前窄幅震荡的A股中,私募基金很难保证给持有人带来正回报,更难说绝对收益。此外,为了控制回撤,不少私募产品在投资品种、投资比例、风险控制上都有了“公募化”的限制。
  记者采访的多位私募基金经理表示,自去年股灾以来,对旗下产品的各项指标都进行了更为严格的把控。比如仓位方面,不少私募将单个投资标的的持仓比例限制在10%以内,投资标的的选择也主要为较为稳定的蓝筹股等。私募新增的各种“警戒线”和公募基金各项指标的严格限制已并无两样。
  与此同时,私募转型公募的情况在今年也并不少见。业内专业人士表示,虽然公募基金在市场中话语权日益萎缩,但公募基金牌照仍是各方争抢的对象。据证监会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有38家机构正在申请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牌照,除了银行、券商、保险等机构,还有不少私募基金也跃跃欲试,进军公募,包括朱雀投资、重阳投资、凯石投资等。
  随着私募的各种运作细节“公募化”,“私转公”的常态化,“公募”与“私募”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