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投资者不该为保本和平仓线付出代价
时间: 2016-11-12 文章来源: 证券时报
一直以来,保本、平仓线这些旨在帮助投资者在投资的时候感到放心的工具,不断在资本市场上出现。而且,随着最近几年资本市场的大幅波动,这类产品的数量大有增加之势。对于非专业投资者来说,选择一只能够保证一定本金不受损失的基金无可厚非,他们毕竟不具备自主投资所需要的繁杂的知识储备、经验与能力。但是,对于专业投资者来说,我们不应该为了任何程度的保本付出代价。
为什么说保本是有代价的呢?一般来说,任何程度上的保本(包括基金净值下跌20%就平仓等策略),无非使用两个方法:留足一部分的现金,或者准现金仓位,或者在组合净值下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减仓止损。就第一种方法来说,即留存一部分现金或者高等级债券,这种做法一定是以损失长期投资回报为代价的。
众所周知,在长期投资周期中,现金和债券很难取得和股权相匹敌的投资回报。如果在投资组合中留存了大量的现金和债券,那么,这样的投资组合,在长期就很难打赢同样管理水平下的、股票仓位更重的基金。
而第二种方法,即在组合净值下跌一定百分比(通常不会很大,比如15%或者20%)的时候,就强制基金减仓,对于有经验的投资管理者来说,无疑是背道而驰的。
理由很简单,如果买入的资产是优质资产,那么在价格下跌的时候,合适的动作应该是加仓,而不是减仓甚至清仓。
有人也许会说,平仓线等措施,是防范投资管理者水平太差的一种风险控制手段。问题是,短期的净值下跌,以及只有20%的净值下跌,都不是衡量投资管理者是否有水平的有效手段。谁能保证自己投资的公开市场产品没有20%的波动呢?
如果需要鉴定一个投资组合的管理者是否合格,我们应该做的,是检查他做的每一笔交易,或者至少是大部分的交易,是否符合一个有效的投资风格(价值、事件驱动、量化等),从而决定这个管理者的投资是否是有效的。
而单纯的短期价格下跌20%,根本就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唯一能被短期价格小幅下跌所证明的,只是我们投资的资产变得更加便宜了。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应该做的是审视资产是否仍然健康、投资管理人是否仍然专业和尽责,然后如果能够得到肯定的答案,就果断加仓。
所以,在早期的股东信中,沃伦·巴菲特曾经不止一次对他的基金的投资者说:“我的目标是每年跑赢标普500指数10%。如果你指望我的基金每年保证一个收益,那么你最好拿回你的钱,因为我不能保证这样的事情。”
而我认识的一位以价值投资闻名的私募基金管理者,在被要求一定要写下平仓线的时候,为自己的基金约定了30%的平仓线,而这样的平仓线几乎和没有设定差不多。我想,他应该也是了解到平仓线这种制度本身的无稽,才这样设定的吧。
此外,保本、平仓线这些制度的设计,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会为投资者带来额外的、没有实际意义的管理费。
众所周知,保本基金和有一定平仓线设计的私募基金,其管理费都比一般的货币基金、债券基金要高。但是,为了保证可以保本,或者在净值下跌到平仓线附近的时候能够保证不穿仓,投资管理者们就必须留存一部分的现金,或者短久期债券。
问题是,这部分留存的现金和短久期债券,仍然是按保本基金、私募基金的标准收取管理费的。那么,对于基金的购买者来说,把这部分钱单独买费用更低的债券基金、货币基金,然后把剩下的高风险资产部分单独买一个全仓运作的基金,不是更划算的事情吗?
所以,对于专业投资者来说,保本、平仓线这些制度设计,实在是没有什么实际作用,甚至有实际损害的。它们不仅不能帮助投资者真正规避风险,还会增加投资者支付的管理费用、降低资金的长期潜在回报率。
当然,对于非专业投资者来说,这些制度仍然有一定的意义,比如在无法对投资保持足够关注的时候,通过一些粗糙的手段监测自己的资产是否安全,为自己的投资找到安心的依靠(尽管有点虚幻),等等。然而这些意义,却不是专业投资者应当考虑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