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绝对收益为核心竞争力 走市场化专业化之路
时间: 2016-11-07 文章来源: 中国基金报
国寿安保基金公司在迎来成立三周年之际,资产管理规模直指千亿,成为2009年以来成立的基金公司中规模发展最快的一家。对于执掌过万亿保险资金的国寿安保基金总经理左季庆来说,规模突破千亿只是一个小目标。所谓“谋篇布势开天地,顾全大局蕴生机”,如何评价这三年的开篇布局?未来还将如何寻求突破?带着这些疑问,中国基金报记者采访了首家保险系基金公司总经理左季庆。
离市场近 离董事长远
成立三年以来,国寿安保的资产管理规模一直稳步上升。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国寿安保旗下资产管理规模合计889.11亿元,距离千亿仅一步之遥。
“如果是百分制的话,我给自己打80分。”一向低调的左季庆在谈及这三年的经营管理成果时说,“不过,在别人看来,公司发展速度很快,外方股东澳大利亚安保形容我们是奇迹。”
“在新公司里,我们的资产管理规模是发展得最快的,我认为主要是因为我们做到了两个坚持。”左季庆告诉记者,国寿安保在成立之初就提出,在管理机制上坚持市场化,在业务发展上坚持专业化,这一点得到了中国人寿集团的大力支持,“集团杨明生董事长在公司成立之初就跟我们说要离董事长远点、离市场近点,意思是贴近市场,放开手脚去拼搏,这为公司发展定了个很好的基调。”
在管理机制上坚持市场化,即在公司管理模式上大胆创新,按照集团公司“接近市场,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坚持机构设置市场化、机制建设市场化、人才配置市场化。通过市场化选聘经营管理人员,真正让懂市场、会经营的人来管理企业;同时,建立市场化的激励约束机制,确立“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新机制;并且按照市场对标岗位,科学设置经营目标任务、薪酬水平和奖惩措施,把外部竞争压力层层传导至各个环节,使每一名员工都直面市场、直面竞争,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打破平均主义,激发活力,提高市场竞争力。
在业务发展上坚持专业化,即尊重市场规律走专业化的发展之路。在机构设置、投资管理、产品发行等方面,秉承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提高决策效率和执行效果,科学地设置机构体系,提高决策效率和市场反应力。同时,在机构设置上采取扁平化,严格控制部门数量,坚决避免冗余部门设置,保证公司扁平化设置,汇报条线简洁,决策高效。更重要的是,在投资决策环节,集中讨论,授权管理,实行基金经理负责制,发挥基金经理专业性;在投资操作层面,进行目标管理,最大程度调动投研人员主动性。
左季庆指出,国寿安保的设立顺应了中国人寿集团自身发展与中国财富管理行业大发展的要求和趋势。随着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财富不断积累,财富管理市场迅速壮大,各类金融机构纷纷进入社会财富管理领域。保险业也必须适应市场发展趋势推动业务转型,大力发展财富管理业务,满足客户的多样性金融服务需求,提升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取得金融竞争优势。同时,我国金融业改革创新进一步深化,投资新政策进一步放宽,资产管理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不仅面临行业内的竞争,而且还面临同银行、证券、基金等资产管理机构的激烈竞争。推动保险资产管理由单一财务性的资金运用向综合金融性的资产管理转变,是适应大资产管理时代新金融竞争的必然要求。
以绝对收益为核心竞争力
出任国寿安保总经理之前,左季庆在保险行业深耕了二十多年,曾任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寿资管”)固定收益部总经理。
国寿资管作为国内资本市场上最大的机构投资者,目前旗下管理的资产接近3万亿。左季庆指出,有国寿这个品牌做坚强的后盾,对公司的发展起到了无形的作用,在外部开拓市场时,由于国寿安保脱胎于最大的机构投资者,所以市场认同度很高。
此外,淡化相对收益排名,强调绝对收益的理念也让国寿安保深受投资者信赖。公募基金主流的考核方式是看相对排名,因此,出现了一方面基金经理投资亏钱也能照样拿奖金的情况。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基金持有者的财富没有实现长期持续增长。而国寿安保基金成立之初,便更多考虑绝对收益。宁可净值涨幅平稳一些,但不能有负收益。目前,国寿安保基金旗下共有23只产品,涵盖股票型、混合型、债券型、货币型等各种类型,主打产品业绩优秀,主动管理型产品均取得正回报。截至2016年二季度末,公司基金总收入、基金净收益双双跻身行业前十;2014年以来平均来看,投资者每支付1元管理费,获得10.15元收益,同期名列行业第九。
稳健是与生俱来的基因
追求绝对收益实质就是稳健投资。要达成稳健的目的,关键在于风控。这是另一件让左季庆倍感骄傲的事。作为保险资管旗下的基金公司,国寿安保建立了完善的研究、投资、交易和风控体系。在其传统优势领域——固定收益投资方面,国寿安保从一开始就建立了内部的公司信用评级团队,对全市场信用债券进行内部评级并保持长期、动态的跟踪,及时排查各类债券信用风险。
“近段时间来,信用债违约风险频发,但是,我们从来没有‘踩过雷’。”左季庆说。
这和中国人寿一脉相承的严格风控体系不无关联。在左季庆从事固定收益投资的二十多年中,虽然债券违约事件屡屡发生,但无论是在执掌国寿资管期间还是就任国寿安保基金公司以来,公司旗下管理的资产都没有踩过一单“雷”。
左季庆指出,人寿集团有一套自己的信用评估体系和方法,基金公司也延续了这套方法,同时采取动态跟踪,随时调整策略。风险管理并不意味着风险厌恶,对于固定收益投资,赚的就是久期和信用利差,如果不去赚取信用利差的话,赚钱能力就丧失了一大半,所以,投资收益和信用管理能力密切相关。“我们的风控有自身的独到之处,我们接受的投资文化决定了我们在风险防范上面会强一些,公司的信用管理人员一般每个星期都要把上万只债券拿出来过一遍,包括短融在内,我们都没有‘踩过雷’。”
流动性管理能力是稳健投资的另一大要素。左季庆说,保险系基金公司的流动性管理能力要远高于其他公司,因为保险业在资产配置上有天生的优势和基础,而只有长期资金、大资金才能做到资产配置,这些管理过大资金的人再来管理几十亿上百亿的小资金,是很容易的事。
客户机构化是大势所趋
机构客户的认可是国寿安保资产规模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据了解,机构资金在国寿安保管理的资产规模中占比约80%。
实际上,不仅仅是国寿安保,今年下半年以来,借着委外资金大行其道,公募基金不断刷新管理规模的纪录,公募基金的客户机构化现象日益明显。据了解,许多基金公司的产品中,机构投资者的占比已经超过70%。
左季庆认为,市场为机构投资者服务的氛围越来越浓厚,这是市场发展的规律,是行业分工的必然要求,是财富管理行业的一种发展趋势,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机构客户进入到公募基金领域。
左季庆指出,伴随着居民财富的持续增长,银行的理财资金和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低风险、高收益的资产变得越来越稀缺,造成所谓“资产荒”的现象。在业绩压力下,目前银行、保险等机构仍需要通过较高的收益率水平吸引新增资金,这也成为机构委外业务大规模扩张的重要内生动力。“我们出身于机构投资者,所以我们在投资理念、风控理念上更能切合机构投资者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站稳脚跟 布局谋新
工作之余,左季庆很喜欢下围棋,这一爱好让他领悟到的是既注重细节又顾全大局的思维方式,凡事讲究谋事布局,眼光放长远,不拘泥于局部。
左季庆指出,在业务布局方面,国寿安保希望成为面向个人和机构客户提供产品化投资管理服务的财富管理者。在公募业务领域,一是要做大工具类产品、具有绝对收益特征和低风险特性的产品,包括货币基金、债券基金、保本基金、指数基金、QDII基金、对冲策略基金等。二是通过建立股票投资事业部,做强权益类产品。专户业务方面,要针对机构客户提供全系类的定制产品,成为公司主要的利润来源。最终形成公募与专户相互推动、共同发展的良好发展格局。
面对市场上各式各样的创新名目,左季庆对于国寿安保的方向有着较为明确的取舍。“先生存,后发展。对于国寿安保这样一家新公司来说,创新不是唯一要务。”他说,“但必须保持对创新业务的关注度,比如当下很火的智能投顾,我们也在研究,看看如何把我们在资产配置方面的经验进行应用。”
他认为,国寿安保目前在投资上最明显的优势集中在固定收益投资、FOF(基金中的基金)、大类资产配置方面,这也是未来公司能够迅速发展的底气所在。尽管公募FOF指引才出台不久,但由于基金是国内保险资金最早可以投资的标的之一,所以相较于其他机构,脱胎于国寿资管的国寿安保在FOF投资上已有多年的实战模型,且经过了几轮牛熊周期的考验。
“我们的专户FOF方案已经得到了许多机构的认可,后续我们的公募FOF产品也可以随时跟上。”左季庆说,此外,在产品线的布局上,充分运用已获批的公募、专户和QDII牌照,国寿安保将配合股东中国人寿深化“大资管、大健康、大养老”为核心的业务发展,力求以自身产品的全覆盖和多元化发展,推动中国人寿在金融业务领域的战略性布局。
成立三年以来,国寿安保的资产管理规模一直稳步上升。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国寿安保旗下资产管理规模合计889.11亿元,距离千亿仅一步之遥。
“如果是百分制的话,我给自己打80分。”一向低调的左季庆在谈及这三年的经营管理成果时说,“不过,在别人看来,公司发展速度很快,外方股东澳大利亚安保形容我们是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