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文不名到财务自由
时间: 2016-11-05 文章来源: 金融投资报
有人说,股市出现下跌行情的时候,最好的操作就是不操作。我说这句话不对,更好的操作是融券做空(或做空股指期货、买入认沽股指期权——如果有的话)。前面那位名叫“祥和”的网友被套得那样深、亏损那样大,他显然是个长线交易者。只不过他方向搞反了,他应该融券做空。如果在熊市里面有券可融,这跟在牛市里面通过做多赚钱有什么不同吗?没什么不同。只不过现在我们这个融券,券源匮乏,利息太高,而且门槛也太高。要求50万的资金量,把好多散户朋友挡在门外。融资融券、做多做空,双向交易,这是我们的权利。美国人100多年前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做空股票了,我们到现在还不能自由自在地做空。好不容易搞出一个融券,交易者即便愿意承担高昂的利息费用也很难融到。等于把你的手脚绑住了。你本来有两只手,一只手做多,一只手做空,现在管理层把你一只手绑在后面动不了,你的战斗力不就下降了吗?本来散户的实力就不如机构,信息也不如他们,现在又把你的一只胳膊绑起来,你怎么打得赢?据我所知,一旦市场转为下跌,很多券源就都被各路不明势力瓜分一空,几乎轮不到散户。这是制度上的不公平。其实早在2013年2月28日,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就已经宣布启动转融券业务试点,但实际工作还是以转融资为主。转融券因管理层与证金公司重视不够,态度消极,故进展缓慢。2015年6月15日,沪深两市融资余额高达2.2万亿元,融券余额只有区区0.1万亿元。融资融券规模的严重失衡,导致融券不足以制衡融资。加上股指期货市场规模太小,IF、IH、IC全部持仓市值只有可怜的0.4821万亿元,不足以为流通市值高达56万亿元的股票现货市场提供套期保值、对冲风险的功能,而另一个有助于倾泻股票现货卖压的泄洪闸——股指期权尚未上市,并且管理层去杠杆简单粗暴,最终导致踩踏事故型的股灾发生,沪深两市连续出现20多次千股跌停的局面。事后有人指责是股指期货导致了股灾发生,说什么“期货引导现货下跌”,实则大谬不然。首先,股市下跌有其内在需求,就像上涨的时候也有其内在需求一样;其次,股指期货那一丁点体量,与股票现货市场的规模相比就像蚂蚁与大象的关系。蚂蚁哪有什么能力引导大象?事实恰恰相反,股指期权和股指期货都是用来减小股市波动的,当股指期权尚未上市、股指期货持仓量又太小的时候,风险无法对冲,持有巨量股票的机构只能选择卖出,卖压自然极大,千股跌停并不奇怪。至于股指期货领先于股票大盘指数下跌,那是市场转弱之后很自然的一种心理反应,也是股指期货的固有功能。值得注意的是,在股指下跌过程中,股指期货相对于现货指数的贴水一度高达15%,是股指期货市场规模太小的确切证据。2016年5月31日,一张几百手的空单将沪深300股指期货主力合约一度打至跌停,说明中国大陆股指期货市场“厚度”太薄,持仓量和成交量亟待恢复,同时下调交易手续费的必要性已经迫在眉睫。上述道理本来不难明白,为何在官民之间还是形成了一本糊涂账,以至于貌似莽莽神州,竟无一个明白人呢?原因很简单:股民需要泄愤,股灾需要问责。这个时候哪个官员要是敢为股指期货说一句公道话,甚至顶风而上,强行扩容股指期货、上市股指期权,恐怕立即就会千夫所指、万众唾骂,乃至失去乌纱帽,这不是官员们敢于承担的风险。于是,就有了股指期货的保证金被大幅提高,并且征收天价手续费,导致持仓量大幅下降几乎关门大吉的局面。这种讨好庸众的愚蠢做法加剧了现货市场的卖压,因为持有大量股票的机构除了卖出别无他法。更糟的是,股指期权、股票期权、商品期权、中小板与创业板股指期货、原油期货、外汇期货等一系列创新产品的上市全部被无限期推迟。
·每周评论·
沪深两市走势正常 黄金白银看高一线
本周沪深股市走势正常,量价配合健康,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盘面显示自10月10日以来的上涨仍在继续,暂时看不出问题,后市继续持股待涨。周一上证指数在有色金属与矿产资源股的带动下探底回升,周二具备高送转概念的次新小盘股逞强,周三黄金白银股全面爆发,周四具备“一带一路”概念的海外基建股与券商股领涨,周五小盘次新股与煤炭股重新活跃。特点切换虽快,但大盘、小盘股均有表现。若论持续性,个人更看好黄金白银类股票,窃以为该板块会在黄金、白银期货价格上涨预期的刺激下继续走高,后续走势值得期待,持有该类股票的朋友宜继续持有。商品期货市场方面,各品种走势堪称冰火两重天。焦炭、焦煤、动煤强者恒强,橡胶、PTA、沥青、油脂烂泥一滩,塑料、PP、PVC展开调整,热卷、螺纹、铁矿冲高回落,铜、铝、锌强势依旧。农产品走势普遍欠佳,黄金、白银前程远大,后市理应看高一线。本栏目认为无论美元如何强势,皆无法阻挡黄金、白银后市走牛、再创新高。个股方面,如果一定要挑选个股的话,不妨关注中恒集团和万讯自控。以上个股纯属点评,并非推荐,如有跟风,后果自负。